中国只有一所大学我们是分院?
●不去行政化,大学就没办法办下去了。但依目前的情势而言,还没有完全去行政化的条件。
●长久以来,困扰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钱学森之问”,也是高校行政化的体现,高校校长有级别,大家都想当官,谁还愿意安心做研究?
●政府把高校的人事权和财政大权都掌握了,导致高校领导只能唯上,不然不仅学校没经费自己饭碗也可能不保。
●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我们都是分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姜耀东如是说到。
教育教学职称论文范文:历史教育教学职称论文浅论新课程高中历史教课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学职称论文,期刊杂志网,新课程,高中历史,教课效果
一、正确把握新课程教学难度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删除了老教材中“偏、难、繁”等内容,在时空上有了很大的跳跃,并出现了历史的中断。而且教材中对很多的历史知识点大多是点到为止,对其前因后果不多加论述。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大胆地进行跳跃和中断,切忌为了体现历史的完整性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那样很容易把书越教越厚。这也就是刚从高三下来的教师认为新教材无法上、不会上的主要原因。因为高三侧重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而新教材则侧重于学生了解某件史实,从而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不会教”归根结底是教师还没有实现观念的转变,旧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缘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刚进到高一的学生来说,在初中他们接受的就是新课程,对历史,除了几个孤立的历史事件外,他们的头脑里没有更多的历史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认为学生的历史知识过于薄弱而对他们进行历史材料“轰炸”,因为新课程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历史素质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有些其他学科已经详细涉及到的内容,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代表思想”等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堂上就没必要再进行详细分析、解释了。而对教材中的“单元概括”、“导语”、“资料回顾”、“知识链接”、“历史纵横”等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吸取精华,弃其糟粕,选择性地进行利用。而对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问题研讨”、“学习延长”等课后习题,则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层次,分层完成,没必要要求全体同学全部完成。总之,在教学中,要把握教学深、难度,大胆删除“偏、难、繁”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在于把教材挖得多深,而在于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二、分析新教材结构,加强模块联系
新课程在内容上做了大胆地调整和更新,它不像旧教材用两本书,按通史体系展开介绍,也不仅仅局限在中国近现代史。而是用三本书、分三个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叙述古今中外合编的历史。这就出现了教学内容的反复、罗嗦。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必修一、二、三都有重点介绍;“欧共体”、“欧盟”等内容在必修一、二中也都有出现,而且也是重点内容;“三民主义”的内容必修一、三也都有重点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分模块分别对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教学,还要对各模块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加强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高二会考复习和高三复习时,更应注意加强联系。
本人认为,各模块之间可以联系的专题有: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样化趋势》与必修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等内容均可通过比较进行教学。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把高中历史三本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之间的内容进行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角度,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2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