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赢得一个成为巨头的机会
最近,电视行业接连发生了两件标志性的事件,第一,TCL、长虹、海信在广告、大数据、游戏中间件标准的统一、应用商店等达成战略联盟。第二是,乐视的超级电视在正式上市一周年后销量达近100万台。
从乐视宣布超级电视计划,传统电视厂商开始寻求互联网企业结盟;到乐视的百万超级电视销量,传统电视厂商再次开始在内部结盟,打通数据。
超级电视所带来的震动开始从概念上的冲击转变为实际上的改变,由量变带来质变。
规模化效应
第一,商业化进程加速。
今年2月的时候,老友记曾和极路由展开过一次对话,极路由的合伙人丁衣向老友记表示,“极路由只要达到50万台的规模就可以开始商业化。”
作为比路由器更具商业化的入口,超级电视的商业化进程随着100万台这个意味颇浓的数字到来,将极大的加速,可以看到的是超级电视目前已有1000万元的广告收入。
广告商们对于电视屏的看重从来就没有消失,但是这几年电视广告的销量下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就是除硬广外,没有更多有新意的玩法。
Netflix首席产品管亨特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演讲中直言,未来将没有电视广告,精准广告将代替,用大数据直接推荐,“如果你准备今天购买雪佛兰汽车,你也许就能够看到雪佛兰汽车的广告。”亨特说。这意味着,观众们将会看到更少的广告,而广告商将会更精确地瞄准目标受众。
第二:培养用户付费
亨特的演讲中,还讲到了另外一点代替电视广告——付费玩法。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消费者没有内容付费的习惯,现在的视频网站也好、电视台也好,主流的来源收费都是广告。
但乐视正在培养内容消费的养成。
超级电视打包电视销售490元年费可以看无广告版的影视,可以收看VIP影视内容,这样良好的体验将培养用户为内容付费。
从乐视的定价体系来说,硬件的成本被分摊到这490元的年费上,这1-2年的时间内,用户对内容的消费是免费的,一旦对良好的体验形成习惯,未来将继续付费购买。
而随着突破100万的销量,乐视已经培养了100万未来有付费可能的优质用户,这是乐视区别于其它所有做智能电视厂商的一个隐形布局。
第三:渠道化寡头模式
乐视的Letv Store将成为继广告之后,又一个最直观的集群效应的体现。TCL、长虹、海信在广告、大数据、游戏中间件标准的统一、应用商店等达成战略联盟可以视作在这方面与乐视相抗衡。
从目前手机渠道化的现状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TCL、长虹、海信要在这方面发力。
百度收购91后,和360、腾讯基本上已经垄断了当前的手机分发格局,其他诸如豌豆夹等只能分食为数不多的市场。
渠道分发是一个垄断性极强的行业,而电视领域必然也不例外,据预测,仅用时一年达到百万销量的超级电视到2016年的销量将突破800万台,到时将成为销量冠军。
TCL、长虹等传统厂商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开始结盟,企图在超级电视刚刚开始加速跑的时候以联盟的形式跟上超级电视在分发领域的脚步。
第四:硬件销售收入将成重要一项
100万台的规模将继续放大,乐视的硬件销售收入将规模化。这带来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将是现金流的改善。
此前,业界对于乐视最大的疑惑就是乐视的资金链问题,乐视网、乐视影业、乐视TV等一系列产业都是需要丰沛现金流的产业。
但超级电视的销售将改善乐视的现金流,CP2C模式对于用户而言,不必担心抢不到货,可以确定自己何时能够买到超级电视。
而对于乐视而言,这样的模式除了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产能效应外,还将改善自己的现金流。
举例而言,1万台X60的销售就将带来超过5000万元的现金流。
第五:价格战继续?
超级电视的规模化,还将给乐视在供应商的溢价能力上带来效应,超级电视的硬件成本将继续降低。
同时,规模化后,品牌价值将被放大,而其他投入成本将被分摊之后变小。
这让乐视在电视的价格上可以继续做文章。因为对于乐视来说,硬件所产生的利润对于它自身而言显得意义不大,乐视的商业模式就是跑量,继续放到规模,通过更多的用户集群效应,获得服务上的收费。
所以,超级电视的价格屠刀在真正的达到一个巨大的市场保有量前还没有停止的可能性。
核心科技期刊论文发表范文:化工科技论文发表浅谈化学化工之生产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7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