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疯狂旅程-精神分裂患者的故事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这不是一本文学性质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先后毕业于牛津、耶鲁的法学教授与病魔抗争的心灵历程。
作为病人,在大学时期,艾琳渐渐感到“精神分裂症像一层雾一样正在慢慢地向我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浓”。但凭着惊人的毅力、朋友的帮助、家人的关怀,再加上对专业的挚爱,艾琳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而且获得了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不幸的是,到英国不久,她的症状急剧恶化,使她无法按时上课,而且不得不数次接受住院治疗。
作者详细描写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精神病院相对人性化的治疗体制、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作者也生动地阐述了多年来在美国的就医经历:令人不寒而栗的捆绑式保护,患者的权利和病耻感,对医生的依赖与不满,与医生进行的持续多年的有关是否用药及药量问题的惊心动魄的拉锯战。
在这本书里你能了解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病症发作时的情形是怎样的,怎样的条件会触发病症的发作,在不同的国家是怎么对待和治疗这些患者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对这一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等等。
关于精神疾病的书,老纪读书推荐过几次了,老纪也曾经抑郁过,不过出来了,说老实话这没有那么可怕,只要你内心强悍,周围人包含关爱。老纪周围抑郁的人很多,希望他们都能走出来。
文学评职论文发表范文:古代文学论文发表浅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对话艺术。
摘要:课堂是语言的艺术,大学课堂的教学主要依赖语言这一传播媒介得以实现。但由于授课内容庞大繁杂与教学课时有限的巨大矛盾,传统的古代文学授课往往以讲授为主,不可能进行专门的或大量的讨论,(即使是这样,要完成学期计划有时也要赶进度或者让学生自学一些非重点的内容以给重要内容挤出更多的时间)这就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交流受限,师生之间基于课程的思维交流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师生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和谐,对此,学生很无助,老师很无奈。为改变这种状态,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对话艺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把一些心得略作总结,以期交流,并祈批评。
关键词:古代文学论文发表,论文发表期刊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话艺术
本文所强调的“课中的教学对话”,主要是指在自由开放、活泼灵动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教学文本的开放性进行的互动交流,重在授课过程中文学情景的营造和对作品的感知与阐发(感发联想),策略地利用交叉学科艺术如绘画、吟唱、方言、表演等艺术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拓思维、培养创造理解能力,达到师生思想的互启,教学情感的一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3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