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引发关注职业教育成重要切入点
在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中国教育改革如何推进成为与会中外嘉宾关注的热点。权威人士表示,要破解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应以职业教育改革为切入点寻求突破,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在1700万人左右,其中700万左右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700万左右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这其中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各占一半。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论坛上指出,从需求看,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其中最突出的矛盾,从短期来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从中长期来看,就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矛盾。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重视,社会也十分关注。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少已就业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又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谈到,据人口普查的数据发现,20年里,中国成人的受教育年限只增长了2.7年,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教育缺口至少是3年、4年。
“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因而在实质上是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尤其是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鲁昕说。
鲁昕认为,解决这一矛盾是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战略切入点之一,关键的举措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鲁昕说,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介绍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有五个方面: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服务好青年就业。二是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构建从种植、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四是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一方面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办学,支持举办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职业院校。
来自“职业教育之母”德国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荣誉主席罗兰·贝格表示,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双重的职业培训的系统,一方面有学校教育的成分,另外一方面有实习的工作机会。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以及欧洲的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中国建设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鲁昕认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三个重点领域着力推进改革,即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职业教育职称论文发表范文:职业教育职称范文简述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已经被看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职业中专教育的支持和重视,“以职业技能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是我国对于职业中专学生培养的目标。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逐步的发现,单单传授学生计算机技术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走的更远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称范文,期刊杂志投稿,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
一、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我国职业中专技术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是在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满足公司企业对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对于word、excel,ppt这些office软件学生不仅仅要做到会操作,而是应该能够熟练的掌握。而对于PS,CDR等软件学生也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讲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应用。比如学校可以与一些公司合作,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例如为企业设计名片,设计宣传册等,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提高学成的成就感[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3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