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家在那个时代的缩影
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最后一次主持美联储例行决策会议后,低调谢幕,结束了长达18年的美联储主席任期。
在格林斯潘卸任前不久,我正好有机会到美联储交流,会议结束之后,美联储的工作人员带我们经过一个不大的会议室,介绍说,这间会议室就是美联储讨论货币政策的会议室。走进去转转,看到一张不大的会议室中间一张长条形桌子,周围摆满了凳子,每张凳子背后都钉有一个小铜牌,上面写着参会委员的名字。当时,格林斯潘在全球金融界风头正劲,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是如此,他们介绍说,不少媒体都配有专门研究格林斯潘发言的专门的研究员,试图从他含糊摇摆的演讲中寻找金融政策的蛛丝马迹。
格林斯潘的巨大影响力,实际上来自于他就任的18年中,美国经济持续繁荣,虽然其间出现过小规模的经济衰退,但90年代的低失业率和低通胀长期并存,菲利普斯曲线等传统经济理论似乎短期内失效,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被视为是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以其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政策手段和晦涩的语言风格风靡一时,并受到华尔街的追捧和西方很多经济学家如货币学派代表人物Milton Friedman、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及布什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任主席Glenn Hubbard、英格兰银行前任行长Mervyn King等的推崇,被视为世纪更迭时期华盛顿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金融经济人物之一。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随之而来的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将已经卸任的格林斯潘再次推到风口浪尖。部分学者将美国近十几年来所先后遭遇的科技股泡沫、次贷危机等现象,直接归因于格林斯潘长期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和决策失误。
从经济理论发展趋势看,上世纪80年代经济学界一致认为在有效市场前提下,美联储对货币数量控制的效用递减,需要改变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以顺应金融自由化。而在实际操作中,正是格林斯潘将这种共识转变为实践,他不仅继承了前任主席Paul Volcker的反通胀理念,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信奉者,反对政府过渡干预经济,主张利用调控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维护货币稳定。这也恰恰体现了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核心,即不受政府干预的经济波动是最优的,市场的自我矫正是有效的。这一时期,美国的政府调控活动明显弱化,管制放松,经济灵活性加强,金融衍生品如CDS、CDO等发展迅速。同时,消费者信心增强,推动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由于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创新显著加大了金融杠杆,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当然,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多种因素所致,但缺乏监管的金融自由化显然已无法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加强和改善金融市场监管成为Ben Bernanke后危机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看,虽然美国经济总量占比下降,但是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又加强了美国的经济影响力,美元成为国际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储备货币之一。有研究表明,格林斯潘正是顺应了全球化趋势,在国内经济增长刺激的通胀压力和全球化引发的通缩压力之间寻求均衡,保持两者良性互动。同时,经历着IT技术革命的美国,利用技术优势,将全球资源大量集聚,反过来也促进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但是,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而生的结构性问题逐渐突显,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增加,新兴市场崛起,国际资本流动逆转的冲击,市场调节功能弱化,国际影响力日益减弱,美联储在世界经济中的斡旋能力受到制约,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所谓谤满天下,誉满天下,作为美联储前任主席,面对房地产泡沫和经济危机,格林斯潘无法推卸责任,自然也会受到广泛的批评。另一方面,其在任期间美联储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提供了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格林斯潘同样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如何评价格林斯潘作为中央银行家的功过得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原英文版作者Frederick Sheehan对格林斯潘进行批判式刻画,让读者从一个批评性的侧面了解其生活历程和政策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客观地评价一位在金融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中央银行家。
为将本书中文版的翻译质量提升,据了解,译者樊智强多次与原著作者沟通,认真准备,较好地将原著的观点和语言呈现给读者,应当说是付出了比较艰苦的努力的。
经济职称论文发表范文:金融学职称论文发表地区金融资源规模与构架透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4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