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幼儿教育论文学习“生活教育”理论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15-11-23   |  所属分类: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幼儿教育论文发表了学习“生活教育”理论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幼儿教育当中,教师要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认知,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推动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愉快的知识中翱翔。

幼儿教育论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论文,幼师职称论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极为丰富,我们在陶行知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完善,挖掘内涵,化理论为行动指南,提供真正适宜幼儿发展特点的教育,促进每位幼儿的发展,让每位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以“生活”为基础,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寻找快乐

陶行知先生在如何以生活为教育中,为我们指明了“用生活来教育”的方向。现在人们吃什么都是有现成的,只要一到超市什么都有,需要我们自己动手的也就越来越少了,随之一些传统文化也在悄悄的离开我们,当然我们的孩子更是知之甚少。“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带香包……”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节日独特的习俗,在端午来临之际,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定开展一次“粽叶飘香”活动。

陶行知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为此,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形状、各种馅的粽子,闻着这甜丝丝的粽子清香,孩子们的兴趣别提有多高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着这美味粽子用哪些材料、又是如何做成的呢?通过观看短片,我们知道了它是通过折粽叶、填糯米、裹叶子、扎线这几个步骤来完成的。了解了步骤后,再出示出每一个步骤需要的材料,我们就开始动手了。孩子们是第一次包粽子,所以我们选用的是粽子叶,芦苇叶比较窄,要用好几片才能包住一个粽子,粽子叶面宽大,只要一片就可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粽子叶、糯米、枣子等一板一眼地包起“真家伙”来,那副认真劲儿真赛得上点心师了。虽然过程是有点手忙脚乱,但孩子们的小脸上无不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幼儿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这种“生活”式的教育是我们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并不等于教会技能,更不是帮幼儿去完成,如果是为了教而教,那我们就走进了误区,多元的感受、情感的引导、行为的养成正是幼儿期我们所要引导的。“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给了我们幼儿教育者更为广阔的天空。

二、以“兴趣”为老师,让幼儿在发现中感受乐趣

“我要多玩玩,我要亲近万物,大自然,大社会。”这是陶行知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孩子们提倡的是一种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宽松的学习氛围。童年的快乐就是拥有阳光、蓝天和大地,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投身其中。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们慢慢失去了自己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回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我们在春暖花开之际,幼儿通过“踏春”、“郊游”,生成了一次对小草的探索活动。在孩子们的眼里,小草的根、茎、叶、花、果都有一个个讲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从家长、同伴、书本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有关小草的种类、生长的特点、食物链的作用及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等知识,家庭、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小草的丰富经验,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观察、集体交流、亲子论坛等活动中,尝试多项科学活动内容。整个活动自然地融合了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使孩子们在生活中快乐的学习。

我们知道只有孩子们自己对事物感兴趣时,他们的才能会得到充分展现。我们要尽量营造氛围,尽力提供一些活动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去领悟、去总结。多样的活动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和经验。

三、以“疑问”为切入,让幼儿在探索中快乐翱翔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在活动中,充满着种种神奇的疑问,那么我们老师要恰当把握演示的时机,不要过早地把“谜底”告诉幼儿。我们老师要在幼儿经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后,再进行小结,便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生活中的“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呢?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们种子发芽需要的是:水分、空气、土壤、阳光与养料,甚至是种子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才能发芽,那我相信这些抽象的理论,孩子们是不感兴趣的,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有趣的实验吧。我们将相同植物的种子分别放入杯子里,有的杯子里是没有水的,有的是有土壤的,有的是被一个大玻璃杯盖住的,通过两周的观察,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行比较,展开探索,再经过老师的小结,孩子们对“种子是如何发芽的”理解的更快、更为感兴趣。我们教师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eqianjiaoyulw/15791.html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下一篇:幼儿教师论文幼儿园新教师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