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师论文范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的若干思考
摘要: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它有别于城镇,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其规划建设也有特殊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的功能及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但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级政府对村庄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不够,使村庄的发展普遍缺乏整体规划和建设。如何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深入开展好村庄的规划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说明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进行村庄规划的理论依据,然后归纳了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五大方面详细探讨了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思路。
关键词:城镇规划师论文范文,职称论文范文,村庄规划,新农村,农民,布局,特色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进行村庄规划的理论依据
新时期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社会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土地资源短缺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特别在农村地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城乡两极分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个村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原有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都不尽相同,因此要求新农村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村庄规划具有未来发展模式的倾向,可看作是一种远期的目标,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分别进行安排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转变村庄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村庄的建设活动,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布局散建设乱,基础设施匮乏,环境脏乱差
\"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是目前对村庄面貌的形象概括。由于缺乏规划的合理引导和设计的科学指导,以及地方政策对农民建房规定过分简单的划定,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村庄布局散,建设凌乱,居住环境差,住房形式单一,功能不合理,同时缺乏给水、排水、道路、绿化、环境卫生、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其次,由于实行长期不变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私有化的意识较强。按规划建设或者集中建设必然带来土地置换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各方面协调,也要求村民自愿,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困难。于是就出现了审批时按图审批,建设时却随心所欲,自己的宅基地在哪里就造哪里,无视村庄的整体布局,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这也导致村民对规划的作用和必要性产生质疑。
另外,农村建设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管理偏松,随意性大,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散乱建设的后果是建设用地浪费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匮乏,环境脏乱差。
(二)村庄规划缺乏特色和前瞻性,可操作性不强,规划的严肃性受到质疑
村庄规划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由于设计人员对村庄的现状调查投入不够,对基础数据的获取及分析相对简单。同时调查的手段也单一,除了对现状基地情况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踏勘外,没有深入了解村庄的历史,挖掘村庄特色,在各个村庄之间照搬照抄,导致所有的村庄模式雷同。同时,一部分规划人员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村状况不了解,对农民的居住生活、出行、社交、健身、文化需求、科技知识、商业交换等行为规律了解很少,于是,照搬城市居住小区的道路、给排水、公共设施、绿化和建筑等规划设计理论,把美丽的村庄变成城市居住小区的克隆。
规划缺乏前瞻性,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目前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只注重房屋建设,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庄规划对村庄中长期的发展估计不足,导致农民拆建过于频繁,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如建筑密度、房屋间距等技术指标比较落后。有些村庄,八九十年代是新农村建设的表率,但是今天再去那里看,发现房子的间距不够,日照受到影响,单体的房屋功能也满足不了现代的生活。
规划可操作性不强,规划的严肃性受到质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没有从区域的角度充分考虑村庄发展方向,没有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仅凭村干部提供的一些简单情况编制规划,以致脱离实际,难以操作,同时没有很好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导致规划落地难,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受到质疑。
(三)规划重视不够,经费不足,规划人才短缺
村庄规划较城市规划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上级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村根本无力承担规划费用,或者即使有些经费也不愿投入到无直接效益的规划之中。村庄经济实力远不能跟城镇相比,如果得不到专项经费支持,规划编制经费很难筹措,编制经费短缺使得村庄规划流于应付。同时,相关的规划人才也缺乏。
(四)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农民只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出工而非真正的\"参与\"。长期以来的村庄过的规划和建设通常都由政府主导,农民已经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2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