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职称论文范文浅析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
摘要:随着机动化时代的到来,由于交通拥挤,机动车过多,步行交通渐渐被人们重视。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的构建,对人口密集的城市而言,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重要的且有益的一部分。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城市规划等问题角度考虑,步行系统在交通系统的定位和实施策略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对济南市步行系统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各大城市及典型城市步行交通系统构成特点和长远规划,最终得出对济南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方式与实施策略的结论,让济南市的步行交通实现绿色、畅通、舒适出行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规划师职称论文,期刊杂志投稿,步行系统,交通规划,立体交通网络
1 济南市步行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作为交通系统中的步行交通,济南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与精力。我们在看到管理规划者的重视和步行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仍需要分析它的不足。
1.1 行人的步行空间仍受\"威胁\"
纵观济南的许多重要的次干道,行人的步行道一直面临的被挤占的命运。
1.2 过街天桥建设和管理仍需加强
考虑行人过马路的需求,在人流密集的路段设置过街天桥;注重天桥的施工和设计质量问题,并注重天桥的养护问题,保证它能为市民发挥长期功效。
1.3 步行商业街——步行还是\"不行\"
济南市为重现百年老店辉煌,将泉城路重建为具有交通,商业,休闲购物三大功能的准商业步行街,泉城路的交通功能被大大弱化,两侧的黑北路,黑西路,明湖路,趵北路面临的交通压力很大,泉城路的中心作用基本处于阻断状态,堵车现象屡屡发生。泉城路中间为双向四车道,这种设计不利于商业街两侧行人的交织问题。行人过马路不方便,容易与车辆混行,人流不能快速集散。除此之外,泉城路再设计中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停车问题。按规划,除公交线,泉城路上是不允许机动车停放的,加之道路停两侧商家木有停车场,车辆停放成了最大的问题。由此可见,泉城路要实现使市民获得步行与购物的完美体验,建设者和设计者还要不断探索出适合济南商业街发展的新思路。
2济南市步行交通发展之我见
2.1 由点及面,上通下达,建立联通发达的步行通廊
建立步行道路网要对步行通廊进行规划,结合城市道路网,将各个步行出行需求较大的的区域用连续性较强的步行通廊连接起来,使其成为周边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同时完善步行通道的网络结构,使其完全覆盖市民的活动区域,让步行出行成为市民乐意选择的出行方式。
相邻的步行区域之间必须要有相应的步行通道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否则环境再怎么再好、设施再怎么齐全的步行区域也是\"一潭死水\",只有通过步行通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才能增强区域中的活力,使其能生存下来并且发挥作用。济南市现有市区内行人密度较高的多个步行交通片区,是千佛山、泉城公园、英雄山、泉城广场、大观园、济南火车站、大明湖、红楼广场、燕山立交、山东师范大学附近等地。以上区域中,千佛山和泉城公园以及英雄山利用经十路、马鞍山路等的步行道基本上已经连成一片;
泉城广场经由若干支路与泉城路相连再通过经四路直通大观园;大观园到济南火车站的纬二路步行道有比较繁华的步行环境。在已形成的局部片区上,泉城广场作为济南的\"会客厅\",应该注重以泉城广场为中心与其他片区的联系:泉城广场到泉城公园的联通可经由泺文路和青年东路;泉城广场与千佛山片区片区的连通,千佛山可经由佛山街,经过银座商城沿泺源大街往南到泉城广场;文化东路往西走到佛山街,再由佛山街向北走就能与泉城广场片区取得联系;泉城广场到大明湖片区,它们中间隔着繁华的商业街泉城路,另外还有若干老城街巷相连;泉城路向西通过共青团路和的地下步行商业街——人防商城与大观园片区相连。这些地区的街道人流较多,且不是主干路,道路两侧商业繁荣,店铺林立,适合建立成以步行交通为主的街道,因此有关部门应着力改善以上街道的步行环境。
在垂直方向上,济南市完全可以借鉴国内外众多成功案例,发展立体步行组织,加快立体过街系统建设。地下,用经四路人防商场和银座周围地下韩国城的方式,构建地下交通,联通泉城广场和周边地区,在疏导人流的同时带动商业。同时也可仿照巴黎对香榭丽舍大街步行区改造方案那样,在主干道的下部修建停车场,街道仍保留了机动车通行功能,只是拓宽改造了大街两侧的人行道,取消原先人行道上的占道停放机动车功能。我们注意到,建设者并没有抑制停车需求,或把停车点迁移至远处,而是利用新改建的人行道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场,从而就地解决了车辆的停车需求,把属于行人的空间还给行人。地上,完善过街天桥的建设,可尝试香港,重庆那样的空中商业街的双层城市模型,例如在文化路,英雄山文化街,泉城路和大观园经二路西段片区等老济南重要商埠,尝试用空中人行道等专用道保证行人路权代替大面积拆迁拓路。
2.2 加强城市静态交通的规划,让步行有路可循
停车问题的重要性、严重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对步行交通有着空间上直接的影响。解决路边乱停车乱放问题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应有合理的停车位,二是应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静态交通环境,必须对路边停车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设置科学合理的收费政策和标准,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在体制上,停车问题的解决要走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综合之路,推进停车产业化发展,可以尝试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健全停车场建设与停车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停车场发展规划,以发展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面停车场为补充的布局。在技术上,利用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实现管理智能化。例如通过信息显示牌,向寻找停车场的驾车者提供空闲停车场的位置和停车位的满空情况,以及引导路线指南,距离最近的大型停车场的提示等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停车场的使用率。另外,还应该重视建设地下、立体停车场,特别是各种功能区配建车位的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2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