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景观规划论文范文简述城市广场的景观规划设计(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4.1.3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广场设计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支持人在广场空间中的各种环境心理和行为表达,实现城市休闲广场空间的\"人性化\"。塑造亲民开放的休闲广场公共空间,体现城市的特色活力,提倡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广场设计构思

  景观整体布局以正规式和曲线式相结合,力图体现出现代垦区景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强调建三江米都特色。主景沿中轴线次第展开,通过严整的序列层层递进烘托出广场中心景观荷花音乐喷泉的庄严气度。中心景观区的荷花音乐喷泉内设有大型喷泉雕塑,直入主题。广场的中心是高约20米,取汉字\"米\"字的意象造型,地面铺以隐喻城池的图案,象征\"米\"自\"水\"中磅礴而起。轴线中心设有开放式的圆形广场,中心广场内设有雾喷、旱喷、水渠等多种水景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休憩、游览、集会、观演的舞台。荷花状的音乐喷泉,簇拥中心雕塑,动静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雕塑的形象及环境艺术魅力;使整个景观有机结合成\"水育米\"之意,渲染广场艺术与空间气氛,体现生命之源。这里是城市广场生活中最活跃的精神场所,人们置身其中,交往、休憩、观演、庆典,一幕幕活生生的城市剧在此上演。华灯初上,周边的草坡上,人们或坐或躺,中心的水幕舞台光影摇曳,生动地勾勒出当下建三江人民充满活力的生活图景。

  文化长廊位于广场中心区的东西两侧,墙身起到文化展示的作用,内容体现了建三江\"中国米都\"的传统文化和\"移民文化、知青文化、军旅文化\"三种文化的内涵。两侧整齐的草坪、绿篱、树阵、景观灯柱和步道强调了轴线关系,指示引导着人流步步深入。长廊内同时也有诸多浮雕示了伟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展示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广场景观设计的主题和核心内容。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设计与规划,有利于展现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轴线的终点以稻米造型的休憩平台收尾,与入口处两侧的\"米\"字镂空墙遥相呼应。轴线两侧由舒缓的错落有致的草坡构成,自然曲线的铺装和小径蜿蜒其间,营造出静谧、休闲的气氛。间设旱喷、亭廊、公厕、娱乐场地等,可供市民和游人散步、游憩。\"群众性、文化性、娱乐性\"的特点,结合城市风貌与人文景观,创造浓郁了的\"鱼米之乡\"特色。使整个环境融为一体,同时也将水稻种植区与广场休闲区自然分隔开。

  休闲场地:除中心广场外,沿两侧游览轴还设置了一些小型的休闲场地和公共设施,以满足市民游憩、健身、休闲等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场所和设施。以微地形处理和自由式绿化为主。两侧自然起伏的绿地烘托出中间的景观主轴,强化了生态广场的定位。静心亭:采用卵石铺地,亭子考虑休憩、遮阳效果,为人们交流、健身、活动提供了场所;回旋广场:饮水思源,寓意三江源头;儿童游嬉场:设置几处不规则草地缓坡,结合儿童游乐设施,为儿童嬉戏提供了一处可玩、可乐的场所。

  广场空间的东侧,设计了一处木质结构的二层观赏平台和留影展示墙。平台的屋面采用稻草与当地木材绿化,采用坡屋顶设计。展示墙采用抽象的稻米镂空图案造型,通过借景、框景的设计手法将一望无际的水稻种植区引入眼帘,强化了\"门\"的概念,将建筑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强化了生态建筑的主题。

  五 结语

  本文以建三江广场景观设计为例,从调研、实践等角度探讨如何在现代城市休闲广场景观设计中体现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以上黑龙江省建三江休闲广场景观设计案例设计分析可以看出,对地方文化的梳理和提炼,提取独特而可用的元素,再以形态各异的景观手段加以呈现,可赋予城市休闲广场独特的景观特征.提升城市的可识别性,体现城市特色,使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永远处于城市发展的前沿。这些植根于地域性文化的城市休闲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将反映现代人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观念,使景观具有了艺术灵魂和价值,城市形象也将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扬 盖尔,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D].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史扬洋, 刘炜. 城市广场空间的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建设[D]. 建筑与环境, 2009,3

  [4] 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 杨豪中.王赢.王翮编著.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300.html


上一篇:园林工程师评职范文-地被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景观设计
下一篇:城市规划评职论文浅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