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重庆江北城隧道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重庆市江北城隧道全长670m,路线道路前进方向右侧为商务办公用地,地价高昂,左侧为公用绿地。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可选的三种方案:连拱隧道方案、小净距隧道方案和普通分离式隧道方案中经比选最后确定采用小净距隧道方案。

  关键词:隧道,方案,比选

  1.前言

  江北城隧道道路线型受规划用地、拟建构筑物严格控制,因此道路采用隧道方式穿越时,道路平面线型及纵断面设计须密切考虑与地铁、商务用地、地下车库等构筑物间的空间关系。结合江北城隧道周边用地规划,地下空间的利用,江北城隧道方案设计总体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1)尽量利用已有道路下的地下空间,减少对周边用地地下空间的影响。

  (2)采用成熟可靠技术,确保安全,节约工程造价。

  2.方案比选

  根据招标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文件,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收集工程相交资料,掌握江北城隧道的工程特殊性。根据沿线地貌、规划地面构筑物和地质情况,拟定以下三个不同轴线间距的隧道方案:(1)方案一:连拱隧道;(2)方案二:小净距隧道;(3)方案三:普通分离式隧道。

  

  

  图1—方案平面如图

  2.1小净距隧道方案

  在地形条件受制约、地质条件良好时,小净距隧道是一种较好的隧道结构形式[1]。

  小净距隧道方案横断面如图2所示,两洞轴线以规划路线为对称中心,间距为17.5m,中墙净岩距为5.0m。建筑限界净宽9.5m,净高:5.0m。隧道净空断面为曲墙三心圆。隧道单洞最大开挖宽度11.8m,开挖高度(含仰拱)9.38m,总开挖面积为91.01m2。

  

  图2—小净距隧道横断面图

  2.2连拱隧道方案

  连拱隧道方案横断面如图3所示,隧道平面基本上与规划路线一致,局部微调。隧道中隔墙厚2.0m,建筑限界净宽20.5m;建筑限界净高:5.0m。隧道净空断面单侧为三心圆,两侧边墙为曲墙式,中隔墙为直墙。隧道最大开挖宽度达23.2m,开挖高度(含仰拱)9.7m,总开挖面积为193.33m2,为超大断面隧道。

  

  图3—连拱隧道横断面图

  2.3普通分离式隧道

  普通分离式隧道方案横断面如图4所示,隧道内轮廓线与小净距隧道相同。由于平面较前两个方案位置有较大的调整,在南洞门侧可以避开偏压地带,采用明洞结构。

  

  图4—普通分离式隧道横断面图

  2.4方案比选

  上述三方案,从工程造价的角度比较,根据国内外统计,相似工程隧道主洞延米工程造价的比值平均约为:普通分离式隧道∶小净距隧道∶连拱隧道=100∶130∶170。在中夹岩厚度为5m左右的小净距隧道在工程造价、工程进度方面相对于连拱隧道而言,具有相当的可比优势;从施工占用地的角度讲,普通分离式隧道占用规划用地较多,对周边用地及建筑物影响较大,小净距隧道比普通分离式隧道占地少,而连拱隧道占地最少;从施工技术的角度讲,连拱隧道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存在一定地的缺陷,对地质条件要求苛刻、Ⅲ级以下围岩很难修建[2],而普通分离式隧道和小净距隧道技术成熟,安全性高,施工风险小,施工方法简单,工期快。

  江北城隧道地处城市商业区,因此对施工占地有严格控制,设计须密切考虑与地铁、商务用地、地下车库等构筑物间的空间关系并且对周边建筑物或构筑物影响不能太大,所以不适宜建造普通分离式隧道;又因为该工程对安全性要求高,考虑到连拱隧道由于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存在的缺陷,隧道建成后结构出现开裂、渗漏水的概率很高,所以推荐选用小净距隧道方案。同时,小净距隧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体现新奥法修筑隧道的特点,通过对围岩的保护和加固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是一种施工性很强的隧道结构形式[2]。因此,小净距隧道无论从施工占地,建造成本,施工工期,技术安全性等各方面都能较好的满足该工程的建设要求。

  3.结论

  经过对江北城隧道的现场踏勘,文件资料分析,提出了三种可选的隧道方案,经过反复比选,可得出如下结论:

  1.按照江北城隧道的总体设计要求,结合该工程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推荐采用小净距隧道方案。

  2.本方案利用道路以下地下空间12516.1m2,占用周边商务办公用地地下空间3819.7m2,公用绿地地下空间3043.9m2,满足设计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杨转运等.双洞小净距隧道施工控制要点.现代隧道技术.Vol.42No.2,2005.4

  2.黄拔洲.小净距隧道在京福高速公路上的实践.重庆大学学报.Vol.26No.10,2003.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602.html


    上一篇:浅谈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城市规划管理需求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