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论文发表施工用电常见隐患及治理
摘要:触电是建筑行业五大伤害之一,施工用电是工程管理的重点工作,针对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用电问题上淡薄安全意识、忽视安全管理,本文分析了建筑施工用电存在的常见安全隐患,并提出安全防范措施及管理要求。以减少和杜绝触电伤害和设备损坏。
关键词:施工用电,隐患及治理,核心期刊网
施工用电是专为工程建设提供电力,随工程的竣工而结束的电源,也称为临时电源。由于施工用电一般被认为是临时的,有些施工单位抱着侥幸的心态,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掉以轻心,忽视管理,因而导致触电事故或设备损坏事故频频发生。
一、施工用电常见安全隐患
建筑施工工地的外部环境条件是较恶劣的,施工中常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有:
1、未认真执行法规和制度
许多施工企业未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严格执行,或者未重视施工用电问题,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用电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管理措施等千篇一律,对于特殊环境、特殊地点等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因而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2、无证上岗,非电工擅自进行电气接线、维修等作业
一些\"电工\"没有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尤其是较小的分包单位或者劳务队伍,大多数电工没有经过严格的电工基础知识、电力安全知识培训,因此,在实际操作或维修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由于用电技术缺乏,自我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而导致人员触电伤亡、电气设备损坏等安全事故。
3、施工现场安全用电管理不规范
施工现场用电无申请制度,部分作业点需要架设照明或布置电源箱,班组未向用电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施工人员擅自接拉电源,造成危险隐患;停送电之前无通知,造成正在作业的施工项目突然停止;电线老化、表皮破损、用电器具和零件缺损、多用插座等电器无防雨措施等等现象较为普遍。
4、漏电保护器存在漏洞
许多工地没有安装总漏电保护器和作业危险点漏电分保护器,有的工地虽已装设,但大多没有充分考虑过保护器的剩余电流、短路、过负荷保护等特定功能,保护器的额定动作(分断)电流的大小,雨淋、积水、潮湿等安装位置的特定环境,保护器的选型以及保护器相互之间动作电流的级差和动作(分断)时间的级差的配合等技术性能要求,安装和使用随意性大,更没有做定期检查、试跳、送检、试验和记录。
5、\"三相五线制\"落实不到位
施工班组尤其是分包施工队伍没有按要求使用\"三相五线制\"电源,或者因为不懂\"三相五线制\"接线方式错接线,而实际上仍为\"三相四线制\"。并且大多没有规范的配电箱,对开关箱也没有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4个一\"规定,不注重开关箱、配电箱的防雨防潮以及保护、接地等措施。
6、检查不到位,用电危险点缺乏监控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因\"临时性\"而往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监督检查不到位。如:操作手动工器具在水淋、潮湿环境下工作,金属容器、危险物品场所未使用安全电压的防爆灯等。
二、施工用电事故防范措施
消除施工用电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避免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主要从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两方面着手治理。
(一)安全技术措施
1、用电电源的接取。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 根据临时用电负荷计算, 按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并不引起电网过负荷的原则,在公用低压配电的适当当点设置临时变压器或专用总配电室(箱)。
2、供电系统的选取。当施工工地由专用变压器供电时, 宜采用 TN-S 系统供电, 而由公用的低压、电网供电时宜采用 TN-C-S 系统供电。
3、进行负荷计算。每项工程开工之前, 要进行施工现场负荷统计计算, 编制施工用电组织设计, 选择相应电器类型和导线。
4、 接地与等电位。连接施工现场实施了正确的供电系统和可靠的保护接地措施后, 仍须对整个工地上所有的建筑设备的金属外壳及各种金属构件(包括塔吊、电梯、井架和新建建筑物的接地极等)作可靠的总等电位连接。这样,整个系统正常运行时,即使因种种原因在系统的 PE 线上因漏电出现保护器拒动的高电位,也会因整个工地实施了总等电位连接而大大减少用电事故的发生。
5、线路的安装与敷设。施工工地的用电线路多为临时性户外线路,易受机械损伤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线路的安装与敷设要做到:严格按规范使用支架安装在杆上或墙上,且必须满足架设的安全距离。对地面上的电缆线路应穿管埋地,以避免冲击和碾压;采用具有保护性功能的绝缘护套电缆;电缆线尽量无接头,如一定要有,则须采取防止接头拉伸的加固措施。
6、配电箱内开关和电器的选择。各级配电箱中的总开关必须选用能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的四极开关。单相回路应采用两极开关;工地常用的起重机、卷扬机等用电设备常因紧急情况须紧急停车,因此必须在设备配电箱中设紧急开关以迅速及时地断开电源。
7、合理布置施工设备位置。合理规划用电设备具体位置,依据施工现场情况而定, 如塔吊、搅拌站、振动棒等力求集中,这即便于管理和控制,也可避免私拉乱接,减少事故发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dianlilw/34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