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范文刍议变电设备检修
摘 要:状态检修是指一种以设备监测、诊断,评估提供的状态信息为依据的预防性检修,也即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健康状况而执行检修的预知性作业。本文通过阐述检修模式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论述了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应用,并提出了状态检修过程管理方法。
关键词: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过程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设备状态的诊断主要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上。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设备诊断的专家系统。改变过去凭借着历年来的试验、运行,检修等数据,设备异常。事故记录的反复调用,比较分析等。通过引进高新状态检修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将新技术应用到电力设备的绝缘诊断中,因此更加准确,可信。
1、检修模式发展经历的阶段概述
1.1 故障检修。故障检修也称作事后检修,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是最早的检修方式。只有在设备发生故障且无法继续运转时才进行维修。也因此耽误生产运行,需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维修费用,效果不太理想。
1.2 预防性检修。电力系统的检修模式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根据检修的技术条件、目标的不同主要为以下三种检修方式,第一,状态检修。状态检修的实施需要定期的检查设备的状态,通过巡视、检查、试验等手段,通过评价设备的状态,合理的制定检修计划。或者在有条件的时候通过在线监测、带电检测等获取一定数量的状态量的实际状态、根据这些状态量决定如何安排检修计划.以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可靠性,第二,定期检修。当设备数量较少且设备质量水平较一致时,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或累计了一定的操作次数后安排一次定期的检修计划的检修模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如果继续定期的安排检修计划,人力和物力的不足就逐渐体现出来,第三,基于可靠性的检修。状态检修主要考虑单个设备的情况,而基于可靠性的检修则考虑整个电网的情况,如设备的风险、检修成本等。
2、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应用分析
2.1 应用于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
通过对继电保护设备事故及障碍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清晰的检修方法。以微机保护事故及障碍的统计分析为例。对干扰引起的事故,按常规试验方法同样无法发现,其正常运行时是毫无征兆,只有在保护选型及投产试验时加以把关。装置自身缺陷引起保护不正确动作次数所占比例较大。如保护装置在外加故障电流58A时方向元件拒动,年检中一般无此项目。这种隐患大多在正常的定期校验中,按常规试验方法是很难发现的。保护在在三次谐波故障量切除时有误动情况,年检中同样无此项目。对大多数二次回路上引起的事故,检修原则与方法应当注意五点:①开展状态检修的设备根据状态评估结果,如巡检、二次通流试验、带开关传动、标准校验项目等。确定具体检修方案。②加强微机保护的抗干扰反措执行力度。③适合开展状态检修。④分析定期校验中发现的主要缺陷及可能发现的事故隐患,微机保护校验项目的重点应从以往的定值复核、保护功能逻辑的确认上转移至回路与辅助设备的检查上。⑤加强对继电保护设备的专业巡检结合缺陷处理等对保护进行传动试验.
2.2 应用于高压开关设备的状态检修
根据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开关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结合开关设备缺陷分类统计和典型故障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高压开关设备的故障在四点规律:①部分国产SF6开关相对故障率较高,而国外品牌的SF6开关总体性能稳定。主要是在SF6低气压报警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开关自身能检测,可以控制发展。②6~35kV真空断路器由于其故障基本上是由机械引起,小修对它的控制能力并不强。因此,应当加强对发生过连续动作开关的管理,加强对真空泡真空度的测试,及时进行机械状况的检查。加强控制回路器件的检查和调整,严格控制机械动作次数,动作达限时必须及时进行检修,测试、调整,每年雷雨前有选择性的进行转动模拟试验等。③由于油断路器开断能力的限制和其密封性能的不足,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开关本体的渗油,不检修开断次数,此类开关故障总数的96%左右,④真空开关设备的总体运行状况良好,可以是开关机械动作次数达到产品的机械寿命时进行机构的大修。一方面,开关触头的电寿命,既开关开断故障电流次数达到产品技术要求时进行大修,另一方面,当开关存在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时进行针对性消缺检修,并且每三年进行一次回路电阻和微水测试。
3、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过程管理
3.1 抓住设备的初始状态
这个环节包括设计、订货、施工等一系列设备投入运行前的各个过程。也就是说状态检修不是单纯的检修环节的工作,而是设备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都必须予以关注的全过程的管理。需要特别关注的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保证设备在初始时是处于健康的状态,不应在投入运行前具有先天性的不足。状态检修作为一种设备检修的决策技术,其工作的目标是确定检修的恰当时机。另一方面,在设备运行之前,对设备就应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设备的铭牌数据、型式试验及特殊试验数据、出厂试验数据、各部件的出厂试验数据及交接试验数据和施工记录等信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dianlilw/34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