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8-12-25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高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路径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高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等教育;生命质量

  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的产生就是为了人类种族的延续,将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的生产实践的经验、技能和文化的习俗传递给下一代。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形成之时,就存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教育活动,这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现在,在人类满足基本生存的需求之后有了更高的教育需求,教育对于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以及人生幸福感的提升影响更甚。尤其是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趋势下,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关于高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探究更加引起了学者的重视。

  一、生命教育的解读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被认为是最先提出生命教育思想的人。20世纪70年代,“生命教育的中心”在澳大利亚成立,这标志着生命这一概念的明确化。这一新思想的提出,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快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起来。1983年,生命教育开始渗透各个高校,主要标志性的事件是东京上智大学生死研究会的设立,从此,生命教育开始在亚洲广泛兴起。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重视生命教育的发展,这也是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指出:“生命是由核酸、蛋白质大分子组成的,以细胞为单位的复合体系的存在方式。”这是生命的物质性特征。生命的生物特质让生命的存在成为一种可能,也让万物的存在有了期限。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前提是个体具有物质性生命,在此基础上,通过实现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及教育计划,让个体认识到生命的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这种观点也很受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的存在需要以先天的遗传条件为前提,通过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教学活动,让高校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命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涵

  高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的研究,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生命教育的研究方向的指南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命意识教育。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于创造了生命。生命意识的教育就是让高校学生真正地认识生命,明白生命存在的机理,了解从生到死的过程,熟悉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发自内心地热爱、敬畏生命。二是生命价值教育。我们不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深度。没有价值的生命是干枯的,没有活力的,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三是生命安全教育。学生要面临的安全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如地震、台风、吸毒、校园霸凌等问题。生命安全的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基本的安全问题的宣传上,而是加强相关实操练习以及实践演习,增强学生的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四是死亡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个很不吉利的词汇,它代表着一切不好的事情,国人都是“谈死色变”。但是,死亡是每个生命最终的归宿。通过死亡教育,大学生学习死亡的生理过程,自杀的原因以及预防、安乐死、死亡的权利以及丧葬礼仪、丧失开支计划等有关知识。通过死亡教育能使大学生真正理解死亡的本质与意义,正确地认识死亡、理解死亡,拥有更加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生命。五是挫折教育。人生的道路少不了挫折相伴。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从小生活环境优渥,很受家庭溺爱,生活也是一番风顺,极其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挫折教育就是教给学生认识挫折的本质属性,正确地看待挫折,学会如何应对挫折,使学生把挫折当作生命教育历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作通向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三、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

  首先,忽视通识教育,注重技能性、职业性知识的掌握。一些高校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源,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一味地强调学生就业率。因此,在设置专业和学科的时候,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完全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社会技能、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主体性需求,更加忽视对其人文精神、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尤其对是生命教育的忽视。其次,高等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现代社会是一个“快”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多种压力,比如学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等等。在高压的环境之下,他们无法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痛苦,精神上也感到疲惫,生活乏味,容易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甚至产生轻生等行为。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很多高校并未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一些高校只是开设一门课程,上课的老师是非心理专业的教师,即使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也并未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此外,一些高校并没有正规的心理咨询师资团队,有的可能由一些懂点心理学的教师兼任,不能很专业地、及时地疏通学生的心理问题。再次,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氛围的缺失。人文素养是大学之魂,是学校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高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现在的一些高校逐渐变得功利化,越来越追求知识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生命意识和人文主义教育。此外,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高校学生,日渐浮躁,追求物质利益与功利主义,不重视人文精神的追求,忽视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高等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

  第一,确立新的生命教育观,设立专项的课程研究基金。理念的转变是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第一步,只有思想的转,才可能采取行动去实施。生命教育在西方的高等教育中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虽然在高校设置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但只是些对人生问题浅尝辄止的看法,而没有真正系统性地进行生命教育。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大学生这一生命发展阶段的心理、生理等的特征来设置专门的课程,让生命教育的课程变成一门必修课。为其设立独立的项目基金,研究其课程的设置、内容的安排和授课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让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生命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也是传授生命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关键因素,所有的生命教育的内容都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产物。一些高校并没有专门的负责生命教育的教师,或只是由其他相近学科教师兼任。因此,学校需培养优秀骨干级别的研究生命教育的教师,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从深层次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此外,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需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增强学生自我处理和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第三,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具有传承文化、文化创新的职能,它在某种程度上展示着学校的底蕴和文化风气。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让学生在一个优质健康的环境中展现生命的魅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让每一面墙壁学会说话”,意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让学生长期置身其中,受其熏陶。因此,生命教育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之外,更需要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的生命教育活动去体验,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真正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第四,发挥家校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小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从小所处的生活环境直接关系着孩子对待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和处事方式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孩子未来的生活信念。高校作为学生生活第二环境,应该积极地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做到有效的沟通。此外,一些社会上的新闻媒体应该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客观实事求是地报导一些事件,多多关注积极向上的事件。总之,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条件。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和掌握生存技能的同时,能够在未来世界发展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此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获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让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精神,获得心灵的自由,灵魂的升华,实现真正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分析和对策研究[J].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2]将强军,梁文慧,林莉,韦静,周建平,闫娟.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03).

  [3]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杨文静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19919.html


    上一篇: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怎样开展
    下一篇: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