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荆门在中部崛起中的发展途径探讨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工商企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 在中部崛起中,荆门具有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荆门在中部崛起中的发展途径主要有: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倡导绿色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等。

[关键词] 资源优势 发展机遇 发展途径

一、荆门在中部崛起中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

1、荆门经济发展概况。

荆门位于湖北中部和江汉平原西部,东望武汉,南连荆州,西临宜昌,北接襄阳,面积1.2万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87万人。 荆门目前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建材为支柱的跨越32个行业门类的工业体系。荆门现有荆门石化总厂、荆门热电厂、葛洲坝水泥厂、金龙泉啤酒集团、京山轻机、洋丰集团、宝源木业等大中型骨干企业数百家,布洛芬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三位,纸包装机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啤酒生产规模居全国十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30亿元。

2、荆门在中部崛起中的资源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优势。

荆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物有50多种,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达23种,尤其是非金属矿储量大、品位高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其中在石油钻探和航天工程等领域有广泛用途的累托石储量居全国之首,石膏、白云岩和水泥用石灰岩储量也居湖北第一位。二是交通资源优势。焦柳铁路贯穿全境,长(江埠)荆(门)铁路在荆门城区与焦柳铁路相接;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纵横交错,汉江贯穿全市南北,管道运输和航空运输条件也十分优越。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一体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三是农业资源优势。荆门农业物产丰富,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特色农业产品,地方特产主要有桥米、葛粉、藜蒿、茶叶、香粉、皮蛋、干菜等,其中以京山桥米、葛粉、藜蒿最为出名。京山桥米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在明朝时就被御封为皇宫贡米;荆门的野生葛粉以其延年益寿的独特功效而畅销海内外,成为日本皇室贡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荆门的特色农业产品是一个很大的农业资源优势。四是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荆门具有不少古代遗址。位于京山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文明见证。在古代楚国,钟祥是陪都,位于沙洋县境内的纪山楚墓群,被誉为\"地下楚文化宝库\"。东汉末年的绿林起义 ,在京山留下了绿林二王城的遗迹。位于钟祥城郊的明显陵 ,系明代嘉靖皇帝生身父母睿宗皇帝和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 ,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荆门还有大洪山风景区,有雄奇险峻、鬼斧神工的空山洞和黄仙洞等。

3、荆门在中部崛起中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导向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一直是政策洼地,中部崛起战略不仅是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经济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扩散的客观趋势。在中部崛起背景下,荆门无疑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二是产业布局转移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向内地推进,沿海地区远离资源、市场的状况和自身产业升级的要求,使得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呈现出向内地转移的趋势。在接纳资本转移中,中部地区首当其冲,荆门无疑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机遇。近年来,一批知名企业,如李宁服装、南京雨润、江西正邦、浙江艾斯曼、湖北楚玉、北京汇源等先后落户荆门,表现出荆门面临的产业转移机遇正在不断显现。

二、荆门在中部崛起中的发展途径

1、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

一是加强公路铁路等建设,建立畅通安全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二是加强能源基础建设,积极参与西电东送和三峡建设配套工程等项目,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供电质量,为企业生产提供用电保障。三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

2、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一是整合政府行政资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二是努力搭建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要建立\"政银企\"会商机制,促进政银企沟通和合作,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三是努力促进科技向生产的转化,在科技开发、项目咨询、技术申请和技术评估等方面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四是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参与行业规划、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的制定,规范行业行为。

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荆门要充分利用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积极主动地参与产业分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同时要充分利用邻近城市的优势产业和互补性强的产业特点,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如荆门( 成品油)、潜江(原油)、宜昌(化肥)等产业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形成石化产业集群。

4、倡导绿色理念,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在地域层面,要着力构建区域产业共生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和生态共容体系。二是在产业层面,要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和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三是在企业层面,要以清洁生产为重点,引导生产\"绿色产品\"。四是在社会层面,要以绿色消费为重点,积极推动绿色理念和相关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ongshangqiguanlw/1407.html


上一篇:建筑电气安全性分析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浅谈电力企业管理与统计工作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