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核心期刊之微博是一种技术的话语表达(2)

发布时间:2014-11-25   |  所属分类:广播电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综合审视微博的话语表达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它指的是每一种媒体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从而创造出适于这一媒介的独特话语符号。在麦克卢汉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尼尔?波兹曼进一步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4]。从伊尼斯到麦克卢汉到波兹曼,他们都指出,媒体技术上的革新总会让负载其上的内容表达表现出某种层面上的倾向性。这一点在微博上也有所反映。

  首先,微博的信息传递被限制在140个字以内,有限的表达空间可以让主体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表现出来。但这种叙事是分裂的、碎片化的,它割裂了生活中各种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叙述没有系统性,随之而来的阅读也就没有系统性,当人们习惯了一个又一个碎片式的阅读后,其思考也就只能停留在事件的表层,难有系统观照和深度审视。

  其次,微博有限的表达空间和主体自秀的欲望表达让微博的内容倾向于呈现那些具有戏剧性、滑稽性或具有争议性、矛盾性的事件剖面。这样的叙述方式一方面由于缺少把关者而易使信息传递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进而带来社会民众的偏听偏信以及大面积的非理性群体情绪;另一方面,由于微博信息发布在时间上常常占有先机,在传播中又具有人际关系背景,这都让它在民众心目中更具亲和性,易于占据第一信息源的地位,而这种地位必然会影响传统媒体在事件跟进报道中的全面客观报道和理性分析以及社会民众对事件的理性接受。

  再次,凭借移动网络带来的便捷的信息发布平台,微博给大众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自由的言说空间,也给多元化的大众话语表达提供了可能。但是,拥有话语表达的机会并不等于获得话语权,意见和观点的传播必须有受众才有存在的意义,微博也要有回应才能形成交流。尽管微博的开放性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但在微博所形成的话语狂欢式热潮中,真正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微博并不多见。对于大多数微博主体而言,要想让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整个社会的运转中发挥作用,其影响力还有待发展。纵使如江西宜黄拆迁事件中的钟如九,通过微博引起了社会舆情反应,但改变事件发展轨迹的仍然是网络上的一批舆论精英,是他们发现并大力传播这一事件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否则单靠钟如九之力是无法搅动社会舆情漩涡的。

  应该说,微博从技术层面上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把握话语权、争取多元思想交流的实验阵地,然而真正实现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形成社会多元价值共存的和谐发展的状态,微博还需要面对很多问题。而且,在现阶段的微博发展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微博还停留在自说自话的阶段,我们质疑,这些自说自话的微博究竟能走多远,大多数微博会不会和现在的博客一样,在经历了初期的兴趣后便趋于沉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OL].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01/12/5447.htm.

  [2]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3]张涛甫.微博的功能限度[J].新闻记者,2011(3).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uangbodianshilw/8495.html


上一篇:网络电子杂志社网络电视和传统电视
下一篇:悠悠期刊网之透视云计算的网络广播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