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影视职称范文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2)

发布时间:2014-01-24   |  所属分类:广告: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显然,“微调查”需要记者有高超的现场调查能力,能迅速判断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并能找到掌握相关材料和证据的方法,这对记者的新闻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微调查”应注意防范风险

  “微调查”的手法通常应用于日常的动态报道而非大型的专题调查,它可以让通常只能“小做”的新闻更饱满、更深入,大大提升新闻价值。在深挖新闻内里的同时,记者的判断若发生问题,也有可能让新闻发生偏差,形成法律风险。

  曾有媒体报道一条新闻名为《睡在公交车前的“无赖”》,电视画面上这个人躺在公交车前的马路上一动不动,此人为何倒在公交车前?记者向司机和市民调查求证,司机和市民都表示:“他就是因为公交车没开门,故意倒下来威胁人”。有了现场画面,有了市民的证词,记者认为十拿九稳,便这样进行了报道。然而,这个调查结果并不正确,躺在地上的人其实是名癫痫患者,因为没赶上车一时着急发了病。

  还有一篇报道《灭害灵爆炸伤人》,讲述苏州一市民家灭蚊用的罐装杀虫剂突然爆炸,炸伤了男孩。何时何地何事,发生爆炸的原因等等都已经一一核实清楚,报道却也带来了麻烦。原来,记者标题中所说的“灭害灵”,原本以为指的是所有罐装杀虫剂。大家将罐装杀虫剂称作灭害灵只是习惯说法,“灭害灵”本身却是一个单独的品牌,如果不分清,注册了的厂商就会找上门来。没弄清新闻主体的准确称谓,给调查带来了风险。

  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央视《新闻调查》的采访原则同样适用“微调查”。首先要有质疑精神,对所有相关信息都要分析判断,二是要有平衡意识,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方有同等的发言机会。像《睡在公交车前的“无赖”》这篇报道,如果让当事人在清醒后也说两句,肯定就不会这样被动了;三是对新闻中的所有事实,都要充分核实,包括对单位、事物的名称、来源、消息提供者的身份进行核实。如《灭害灵爆炸伤人》这一节目,只要上百度搜索一下,就会发现隐患。

  一个作家说过,“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石头,我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它,感觉到它”。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新闻,新闻媒体的任务是让人们看清新闻中的人与事,感知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微调查”的理念与操作思路,为我们提升日常新闻报道的质量,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uanggaolw/7102.html


上一篇:影视艺术论文发表简述影视动画中光的使用对造型的价值和作用
下一篇:广告学评职论文浅谈微博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