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评职称人文理念和建筑设计
所谓人文理念,简单来说指的是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现象,即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现在在很多工业设计中都讲究人文理念,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创意产业,自然也少不了人文理念的融入。在很多建筑设计师评职称发论文时,都会涉及到这个话题,本文也就此话题来谈一下。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发的前沿,房地产业非常发达,设计师和居住者的需求也不断随着社会变化而更新。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面积需求不但扩大,而且对居住空间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以前的能住人,到如今要求住得好,舒适而优美的环境和配套完善的设施、设备等都成为了现今的主流需求。近年来,我们不断将人文理念溶入建筑设计蓝图中,努力使不同的空间设计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人文元素,建筑设计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开放政策的指引,中国建筑设计界吸引了大量外国建筑师投身中国的建筑领域,他们带来的崭新的设计理念、自由活泼的建筑造型、高科技的配套、职业化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市场经济的概念都使我国建筑师有所受益,而随着我国设计师思维日趋活跃,对建筑个性的追求逐步释放,目前许多建筑的风格向着追求新鲜、独特、甚至狂野的方向发展。
1 、人文建筑设计现状
人文就是生活,设计就是创造,体现着设计师对人们生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人文的中心是人,人文的进步发展,就是不断从实际生活中认识、不断发展的自我。而在建筑设计方案中,此发展则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
1.1 地域文化的缺失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城市与城市之间交通方便,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物质水平越来越接近,但建筑的地方色彩显得越来越浅淡和模糊。许多设计盲目照搬国外现成的城市以及环境设计作品,不能与本地特色文化结合,最终导致千城一面,严重缺乏本土特色、地域特色。
1.2 民族性的不足
现代社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讲究实际,人们走在大街上看到千篇一律的建筑,很容易让人对城市产生厌倦,而返璞归真,回头看看我国古代的建筑,每个部位都透露出古代人对美的追求,色彩搭配、斗拱、装饰配件,甚至连各式的台基都大做文章。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土地上,只有中国式建筑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需要,更好地溶入当地景观。但目前许多城市设计者们却肤浅的认为高楼大厦、国外的建筑风格以及装饰风格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认为国外的都是现代的、先进的,而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却未有充分的考量,这就造成了很多洋不洋土不土的建筑产品问世,使中国的建筑市场沦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所和殖民地。但如何将中国的传统建筑优势与现代化的社会相结合,我想首先要满足条件,找准兼容点,才能更深层次地彰显其文化意义,即需要深刻理解现代工程所处地域的文化环境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 找准现代工程景观与民族建筑文化的兼容点,才能更充分体现两者相兼容的文化意义。
2、人文元素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促使人们去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交往的准则上升到精神层面之后就成为“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是设计的重心,一个优秀建筑设计师应该是人文精神的肯定者和塑造者,通过设计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环境质量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人类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建筑设计是以人作为设计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是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的,这就是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元素。人文元素在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人性化的设计方面,即是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如何为使用者提供更便捷与舒适的环境,从而为使用者在感官上带来舒适的享受,这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目标。而对于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由于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从人文元素的角度看,我们所设计的作品应该让使用者在公共空间里获得更多的人性关怀,在私人生活的家庭空间内生活得更为舒适和放松。
3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希望拥有一个温馨舒适、富有情趣的环境,但对温馨舒适家园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空间不仅包括室内空间,也包含室外空间。不同的空间会影响人的观点,给予人不同的审美、视觉冲击。但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人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设计师就是要通过沟通来了解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习惯和喜好,通过技术来满足不同人的真实心理需求,尽量让不同的空间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人文元素的一种体现。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溶入更多的人文元素呢?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通过多种渠道地去体验、感悟生活。例如,为了更好地了解医疗工作对医院建筑各功能科室的需求,设计师就需要花一段时间去体验医院生活;为了解教育工作者对于学校建筑的需求,设计师也需要花一段时间去体验教师和学生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146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