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重视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简单探讨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生态 建筑 设计 问题 对策 科学

引言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本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美国学者提出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1、生态建筑的含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遵循物质循环再生、自然、经济一社会整体性等原则,有效协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向其他学科不断延伸,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推动了现代社会生态建筑的诞生,如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大别山庄度假村。生态建筑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绿色建筑,它是根据当地的原有生态环境,利用生态学、建筑设计学、工程学等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建造建筑,这些建筑使自然生态环境、建筑和人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既满足了人们寻求适宜居住环境的要求,又使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生态建筑将建筑作为生命体,协调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完美的融入周围环境中。

2、生态建筑的优点特征

生态建筑不仅仅是生态理念的一种升华和实践,更涉及社会生活文化领域,是生态文化的一部分。

2.1运用节能技术实现生态建筑

节能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太阳能收集设施蓄热、转化为电能等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为建筑提供充足的光照、电能以及冬季取暖,这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降低了环境污染。当然节能技术还有其他类似的技术,比如风能的利用不仅可以使建筑内的空气得到更新,还可以转化为电能贮存起来,水能、海洋能发电,沼气池发电以及提供能源物质沼气等。这些节能技术都充分利用了再生资源,使得建设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2.2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在实施生态建筑的过程中,使用可循环或再生的资源,比如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尽可能的减少垃圾废物的产生。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向外界排放有毒的气体或者灰尘,生态建筑的理念要求在这些气体排放之前采取一定的手段对这些有害的物质进行恰当的处理。

3、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3.2 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3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4、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4.1 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4.2 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813.html


上一篇:浅析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
下一篇:考虑建筑物抗震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