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设计浅析(2)
教学区是校园的核心,是校园建设中的最关键的部分。学校中的一切其它功能均是围绕其进行的。教学区的布局主要有组团式与网络式两种主要的方式。 组团式便于院系相对独立地组织教学活动与进行管理,更能适应建校周期较长而分期施工的现实。\" 院落\" 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由建筑所围成的庭院形成社交性的公共空间,也有利于学校中的交流。网络式的发展规划有利于不同的科系在今后的发展中专业更新与规模调整,并可灵活调节教学用房的使用性质,因此被现代的新型学校规划布局所偏爱。现代的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网络教育结构体系,除了在教学上的立体交叉,在学校规划中,应该努力造就有利于青年全面发展的物质环境,改变人行空间单纯的交通功能为多层次交往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风细雨般的情感交流的空间。创造出让学生和教工感到安全、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学校教学区内应以步行者为主。传统的规划方式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的矛盾,过于注重实质的空间架构。条块状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网分割着校园空间,主要车行道穿越教学区或与教学楼平行布置,交通组织功能单一,缺少人情味和有序的人行组织。
现代学校要求建筑物之间能联络方便、尽量通畅、便捷。为此,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多采用集中式的布局。 建筑群体也多以成团的方式组合, 尽量减少楼间的距离及交通路线。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之间,也尽量打通分割界限。室内外都设有方便交通的连廊和通道,使建筑群体在整体上能联络通畅,达到提高和保证交通、交流、传递、沟通之最佳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完成分析各高校的地域环境、人文历史背景、我国的教育模式、学校规模、和该学校的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再分析建筑的合理布局、完美的规划。再到建筑的形状,单体建筑的立面等。为了和应并呼吁现今社会 \"节能减排\"的政策方针,我们还应把节能、节水、节材等作为重点,把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理念与校园建筑融为一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理念,集成应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发电、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先进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充分展示了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范秋明. 以人为本,将学校建筑符号演绎成文化和艺术符号——关于学校建设的思考[J]. 中外建筑, 2009,(05) .
[2] 李志荣. 对某学校建筑设计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1) .
[3] 王娟,孟德强. 中学学校建筑设计随笔[J]. 科技信息, 2009,(03) .
[4] 王允庆. 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J]. 基础教育课程, 2010,(04) .
[5] 蓝裕斌,温永,赵晓玲. 学校建筑设计及设计理念探讨[J]. 山西建筑, 2010,(08) .
[6] 陈占勇. 对大学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的认识和理解[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3) .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8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