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层建筑中如何应用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2)
转换层钢筋配筋数量大且直径普遍较粗,特别是在梁柱节点和暗梁相交处,钢筋交错更为复杂,其就位和绑扎难度更大。因此,在下料时考虑好钢筋的相互关系以及绑扎的排筋次序,有利于钢筋的顺利就位和绑扎,可以确保钢筋工程施工的质量。
(1)铜筋的加工与连接
因转换层钢筋的直径均在25mm及其以上,故其连接均采用闪光对焊或其它机械连接方法,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其连接的可靠性。
(2)钢筋的绑扎
转换层的钢筋均在地面加工成型,为防止在吊装的过程中造成钢筋弯曲等变形,用塔吊并配以特制的析架吊至施工楼层。例如暗梁钢筋在梁底模板铺设完成后安装,程序为:梁底上方搭设间距为1.5m的临时钢管搁架→铺保护层垫块→套箍筋→分铺下层钢筋→分层吊挂上部钢筋→穿腰筋、附加吊筋等→拆除钢管搁架→整理验收。
暗梁交叉处的钢筋交错,极易上下错位。因此,在钢筋吊装前对加工成型的钢筋逐一编号,按编号的顺序吊装、铺放,这样有利于钢筋的顺利绑扎。为保证梁底第2排或3排钢筋的位置准确,在每层钢筋之间每隔2m用与梁宽相同的小25短钢筋作为垫层由于钢筋密集且计划混凝土分2次施工,因此,层中必须留设插筋,为方便验收和减少返工,采用分层分段进行验收,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
(3)转换层上预留插筋的定位控制
转换层上部为标准层住宅,其构件的截面尺寸都比转换层截面尺寸小,准确预留插筋位置是保证上层施工质量的关键,具体措施是:
①转换层楼面放线时,分别放出剪力墙和暗柱的定位线和控制线、转换层暗梁的投影线和控制线。
②由测量人员分别通过各种构件的控制线来确定各自的预留插筋位置,并在其两端以鲜艳色彩标识,弹出墨线后,根据墨线按设计要去布置预留插筋。
③预留插筋完毕后,再通过剪力墙或其它标记用尺量测复核。
④检查无误后,插筋用点焊固定在原钢筋上,预留钢筋上部必须绑扎三道水平箍筋,并用临时斜撑固定,以增强其整体性。
2.6 混凝土的泵送与浇筑
本转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采用自拌泵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中掺一定比例的粉煤灰和WG-HEA高效抗裂减水剂,混凝土坍落度140~180mm。现场设1台HBT-60型棍凝土输送泵,因试配时已考虑了避免混凝土离析的措施,故布料一采用泵管直接下料。为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均衡受载,保证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混凝土采用从中部开始,逐渐向两边扩展的方式进行浇筑。
(1)混凝土浇筑前,应清理干净模板内的杂物,并洒水湿润。第2次浇筑混凝土前,应剔除表面的浮浆并冲洗干净,再浇上10~15mm厚的水泥浆。
(2)转换层混凝土根据设计要求两次浇筑完毕,为防止浇筑过程中产生冷缝或者施工缝,要严格按事先确定的浇筑线路进行浇筑。
(3)混凝土应分层进行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50mm左右,每层间隔时间1.5~2.Oh(初凝时间8h),以前一层混凝土初凝前浇注后一层为原则。在钢筋密集处用钢钎配合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
(4)混凝土表面控制。严格控制钢筋绑扎质量,按设计控制好钢筋骨架的标高;混凝土浇筑前,放线抄平,在预留插筋上弹出500mm标高控制线;由于转换层面积较大,为确保整个转换层的表面平整度,混凝土收面时要拉通线收面,以控制其表面平整度。
2.7 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措施
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原材料、外加剂、混凝土的配制、浇筑、养护等方面加以解决,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措施是:
(1)为防止温度裂缝,在混凝土中加外加剂和优质磨细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2)为防止混凝土沉降而产生的塑性裂缝,左梁柱、梁相交的核心区混凝土浇筑完毕的1~1.5h后,用直径35mm的振动棒二次振捣,加强混凝土密实度,提高其抗裂性。表层混凝土应收光,以避免水分大量蒸发而引起收缩裂缝。
(3)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施工中要求,在满足泵送混凝土的基础上尽量取用小值,现场实测混凝土坍落度不大于 18cm。
(4)入模温度控制在25℃左右,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裂缝。
(5)加强养护措施。为确保外加剂充分发挥作用,须用塑料薄膜和草袋对混凝土进行湿养护,对已浇筑完毕的,待初凝后及时在混凝土表面和外模覆盖一层薄膜,并用湿草袋加以覆盖,保证混凝土处于潮湿状态,养护不少于14d。在浇筑前3d,浇水湿透。在四层与转换板之间,凡无剪力墙部位,四周用塑料编织布作围护,使板下形成一温棚,以减少空气流动,达到保温作用。
3 结论
根据施工情况,我们在施工中面临几个难点:①转换层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大,支模难度大。②转换板厚度大,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且混凝土施工期间正处6~7月高温期间,水化热控制及收缩,温度裂缝控制难度大。③采用较大直径钢筋且板筋层数较多,板筋与梁筋交错布置,钢筋连接及钢筋绑扎难度大。针对这三方面的困难,我们对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及钢筋绑扎等施工环节严格控制,确保了质量和速度。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涉及学科范围广,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其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复杂,为我们提供了探索该项技术的巨大空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0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