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城市道路工程碎石施工技术

发布时间:2017-08-05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道路交通是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城市的地形不同道路交通设计的情况也不相同。但是道路工程质量是每个工程设计中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道路工程碎石施工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

道路交通管理

  《道路交通管理》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道路交通管理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11-3021/U,国际刊号:ISSN1004-504X。道路交通管理杂志社由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办,本刊为月刊,开本:16开语种:中文英文名:Road Traffic Management,出版地:北京市。自创刊以来,被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通过底基层检测、测量放线、混合料的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等分析城市道路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关键技术。

  1工程情况

  某个城市的道路总长度约为4.67公里,在该公路的工程施工中使用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该基层设计的厚度达到了20cm,铺筑大小设计为33925平方米,同时将混合料的配合比设定为水泥与碎石的比重为6:94,此外混合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当确定要超过2.5MPa,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设计为≥98%。

  2材料准备和相关控制

  2.1备料

  基层通常所使用的碎石一般都是由附近的某个料场购买得来的,这些碎石主要以机轧碎石为主,同时在施工前需要对这些碎石进行检测,控制器颗粒的大小,将直径超过37.5mm的、压碎值超过30%的这些颗粒通通筛除出去,其级配组成应当要达到国家颁布的《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ITI034-2000)的要求。

  2.2混合料组成设计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d浸水抗压强度需要超过2.5MPa,在施工前先选择料场中的碎石、水泥样品,然后根据公路工程试验要求开始试验。先是按照不一样的水泥剂量(从3%到7%不等)来对配制同一材料不同配合比混合料,根据试验所得掌握各种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压实密度,然后按照试验的所得数据通过计算来进行密度制备试件,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展开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然后计算出试验数据的平均值和偏差系数,同时确定包括水泥剂量在内的其他相关数据,然后以这些数据来指导本标段进行施工。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关键点

  3.1底基层检测与测量放线

  在施工以前需要完成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做好对底基层中线偏位、高程、厚度、强度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检测,当发现某项数据达不到要求时,就需要在施工前及时地进行解决,以免阻碍下一步的施工。测量放线中,首先采取全站仪,每20m的距离就设置好稳基层的中线、边线和每个车道标高控制点,设置好水泥钉以确保牢固。完成上述工作后,接着使用水准仪来测量每个车道标高控制点的石灰土底基层定的距离,同时计算出和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标高之间长度。

  3.2支模板

  按照全站仪放样的边线点,在进行支模板以前需要现在路基两侧逐点拉线,确保距离超过100m,模板和水稳基层的线型需要稳定下来。然后采取大小为400cmX15cmX20cm的木模从路基边缘逐渐拉线同时设置好模板。最后采用16~18钢筋加工的三角板紧紧地贴着模板的背面,接着使用大锤将模板从其两端进行固定,确保其稳定不动,此外在压路机碾压的同时需要保证模板不能出现松动或是移位的状况,否则很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3.3标高基准确定

  为了控制标高,钢钎基准架通常是使用18~20的光圆钢筋进行加工同时配置上丝扣固定架,从而有利于未来的拆卸和调整工作。钢钎需要搭设在路基两侧的模板后方约30cm的位置,其设置的间距以小于10mm为最佳。同时一线操作工人需要根据技术员交待的底标高对于钢钎基准架上的固定架进行慢慢地调整。同时选择2~3毫米的钢丝,将其当做是基线使用,然后把这些基线架设在基准的固定架上,同时确保其长度能够超过200米,并且需要在基线的两侧使用紧线器将其收紧,避免其出现挠度等情况。

  3.4混合料拌合

  在拌合的过程中一般是使用WBC-500型号的稳定土拌合设备为主,该种设备配备有电子计量装置,其性能较为优秀,拌合质量极高,很适合在施工中使用。该工程拟用碎石进料时,需要对压碎值、粒子直径、含泥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根据碎石的直径大小将不同直径的碎石以及石屑都严格的分开,进行合理的分放,然后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行业规范进行合适的配料。此外装载机需要将这些直径不同的碎石和石屑都分开装到编号不同的集料库中,这样便于下一步施工时使用。然后把各个寄料出口的斗门进行调整,设置成一定的角度,接着各料仓出口电子称就会根据计算机输入的设计配合比自行对电机的转速进行调整,从而控制材料混合的比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18425.html


上一篇:如何完善检测手段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下一篇:铁路隧道工程的地质勘探地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