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教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与人关系中的感情品质。师生关系是教育本身表现的方式,是学生在教育这个生活世界的一种生活关系。本文将要分析了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和学生成长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论文本文提出了自阿新型条件下和谐师生关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注意的各个关键方面,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活动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师 学生 意义 构建 方法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的理念构建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所教的内容较易被学生接受

实践表明,与学生有和谐关系的教师传授的知识,会被学生认为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反之,与学生关系不好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道理,极易被学生所忽视,或使学生表现出排斥等其他心理障碍。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有一种人格的号召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指示和劝导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自觉地认同老师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做出令老师感到满意的行为。反之,学生则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会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育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 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二)、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 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要模式和方法

(一)相互认知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1、要了解学生

一般说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难,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一般表现也不难,但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少学生反映:老师并不了解我们。主要就是在指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

2、教师要注重外貌美,服装整齐,典雅大方。

因为外貌美在人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微妙,它往往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其次,更要注重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塑造美的气质,表现出优雅的举止、风度。

(二)完善个性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人总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总是千差万别的。人的不同个性在人际交往中又常具有吸引力、互补性。因此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发现自己个性的不足、缺憾,往往羡慕别人个性的表现力,去追求自己所没有的,也就是至善至美的个性,这样就形成了双方相互接近的需要。

师生双方都要做到大公无私、襟怀坦荡,不感情用事,对人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待人诚恳、信任、理解、同情、尊重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彼此欢迎,达到心理共容,保持长久的友谊。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都应该加强个性锻炼,逐步完善自己的个性。

(三)采取民主的方法进行领导、管理和教学效果最佳

师生在尊言和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应采取民主的方式进行领导,管理和教学效果最佳。

(四)增强师生交往的时机会

由于师生关系与师生交往的时空和频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次数,通过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伦理道德的教育感染来影响学生。

(五)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1、科学文化素质

苏联一教育家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在知识爆炸、信息猛增的今天,"一本书主义"的教师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

2、良好的道德素质

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我还要加上一句,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不幸"。"

近年来,教育部门很重视师德的建设,这将大大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的道德素质,通常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无私的奉献精神;(2)平等信任的学生观;(3)团结合作的集体观;(4)高度的责任感;(5)顽强的意志力;(6)严格的科学态度;(7)诙谐的幽默感。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实践研究表明,班级的教学教育过程和师生的人际交往,发生着教师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决定了班级文化的内容和性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途径,各种途径又可交替或综合使用。还有很多途径有待于我们继续去探索,让我们共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社会尽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责职。

参考文献

[1]张小舟,"师生关系中不和谐因素及协调方法"《师道》2001年月6期。

[2 ]柳斌、方亮主编《21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长城出版社2002年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xuelw/2604.html


    上一篇:影响我国自学考试需求的因素分析
    下一篇:如何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