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供求相对论(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经济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商品,相对于主体的手段而言,它对于生产者是使用价值,是以其交换从而获取价值的手段,无使用价值的商品则不能换回价值;而对于消费者则是价值,消费者若不以自己的商品作为价值的筹码偿付等量的价值,生产者则不申请其等价的使用价值。

商品,作为供求客体具有质与量的客观规定性,这个规定性即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商品在既定时空和质的前提下,商品使用价值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以及其中包含的社会价值总量和市场价值总量(二者都是物化社会必要劳动总量)等四项市场经济运行变量要素,在进入流通领域之前同时由社会生产劳动决定了的物化抽象社会劳动总量和物化具体社会劳动总量,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孪生四兄弟,并列相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函数变量,四者以一定的函数关系决定了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和市场价值量,先有总量后有价值量。本人在《价值规律量化模式考》一文中已作详细考证,在此不予详述。

在既定时空内,每种质的商品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之比有三种典型运行状态:

其一:供给总量=需求总量。市场供求平衡,处于理想运行状态,为买卖双方市场,此时,社会价值量=市场价值量。

其二:供给总量<需求总量。市场处于失衡时的供不应求状态,为生产者市场即卖方市场,此时,社会价值量<市场价值量。

其三:供给总量>需求总量。为供求失衡时的供过于求,是消费者市场即买方市场,此时,社会价值量>市场价值量。

上述三种典型的市场运行状态,第一状态是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理想状态;第二、三运行状态是人们在市场经济实践中的盲目性,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致使市场失衡而引发的或轻或重的经济危机,是客观规律对人们盲目蛮干的惩罚。价值规律好像一面镜子,它所照见的不是所谓价值规律的野性,而是人们自己的野性,盲目无知地蛮干。今天,仍有某些发达国家为转嫁经济危机,蛮狠地搞国际贸易中的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如此作为,可谓是损人不利己的愚蠢之举。

关于市场价值量的决定问题,马克思有句精辟的名言。他在《资本论》第三卷第72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中指出商品的市场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这句话辩证而精辟地阐明了\"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含义是\"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市场价值量。他为免被人错误理解此为供求决定论,因而特别指出\"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不是流通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社会必需总量\"。商品的社会价值量是在供求平衡状态下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

商品的市场价值量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种市场运行状态下所必要的劳动时间都可以决定的,是动态价值量,而社会价值量是静止于平衡时的静态价值量。

最后,我们考察供求关系的第三部分关系,即供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质而言之,二者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具体地说,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否正确地认识了并是否按照商品价值规律的要求去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这就是市场价值决定供求主体市场行为关系的意义所在。市场主体的行为可以调控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它是在遵循市场价值规律作用的前提下,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且不可任意而为。

国家是代表供求双方的宏观主体,在供求失衡状态下,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调控市场的供求总量和结构。总之,有三种问题:第一调控手段问题;第二调控范围问题;第三调控对象问题。

关于调控手段问题,有信息调控手段、物资与货币调控手段,最为重要的是政策调控手段。

信息调控手段主要是调控市场供求微观主体的市场心理和行为。如国家通过统计局、发改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发布物价和货物供求状态的布告和分析,特别是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季度、年度的报告和分析,以指导生产和消费从而稳定市场。

物资与货币调控手段,主要是通过调控市场的时空范围,均衡市场供求。如做好战略物资和重要民生物资的储备量的调控和货币储备量的调控,扩大和延伸市场覆盖面,疏通与加速物流等调控手段,以调控供求总量和结构,以及均衡市场的供求。

国家最为重要的是运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手段,调控微观主体的供求行为,调控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以及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更新改造,从而调控供求总量和结构。

关于调控范围问题,是指经济运行领域范围和时空范围。上述三种调控手段有的可用于流通领域,有的用于生产领域,有的生产和流通领域都可以调控。市场有时空范围,如空间范围有内贸与外贸,内需与外需,城市与农村市场,内地与边远市场等等。供求还有时间性、周期性,提别是农业生产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时令性更为明显,而且受自然灾害影响更大,更需要运用物资储备手段去调控。又如时间范围的调控高价耐用商品,如商品房、汽车等可以低息贷款超前消费,也可以存款滞后消费。

关于调控对象问题,也有三方面:一为调控主体的利益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手段去调控积累与消费、工资与福利、物价与税收、利息等;二为调控客体(商品)的供求总量与结构,以及在时空上的均衡供求,三种手段都可运用;三为调控供求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包括行为的方向和能力,以提高识别能力,激励能动性和抑制盲动性,三种手段中主要运用信息和政策手段去调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1054.html


上一篇:关于我国国有企业管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浅谈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