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议生物类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指导对策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经济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当前,生物类专业人才供需存在矛盾,生物类专业毕业生、特别是生物类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本文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生物类本科生就业现状,分析了生物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并从培养机制、工作制度等方面就如何提升生物类大学生就业层次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物专业;就业;就业指导

21世纪被誉为生命科学的世纪,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也从\"863\"计划实施以来,生物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近年来生物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差强人意,就业层次不高,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比较低。

一、当前新形势下生物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1,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规模急剧增长,大学教育已不在是精英教育。在今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然而,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我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造成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相应减少,就业人数的增长和企业需求总量的减少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当前形势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2,基本国情是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根源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很多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收入差异明显,导致了就业机会的不均衡;现行的高校毕业生有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流通仍然有障碍,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现行的就业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仍然比较简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较低,对毕业生吸引力较低,吸引毕业生能力有限。

3,生物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和生物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适应进一步加剧了生物类大学生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我国生物产业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生物科学已广泛地向农业、食品和轻工业等领域渗透,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如研发能力薄弱、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与发达国家对生物类人才的需要还是有很大差异。另外一方面,虽然生物类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生物类大学生在企业营销管理性人才、研究开发型人才和生产技术型人才适应的需求没能体现出很好的适应性:或具备营销管理知识和经验、或达不到研究开发技术条件,而面对生产技术型工作的需求,与高职、大专毕业生相比又处于竞争劣势。而与此同时,各高校为了抢占生物专业的制高点,生物类专业在高校受到热捧,已至少有200多所院校设置生物类专业,每年毕业生几万人,造成了生物类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更加严峻。

二、生物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大学生物类专业教育的弊端、生物类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生物类大学生目标定位等都是影响生物类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要解决好眼前生物类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高校要加强生物就业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设置专业和教学计划,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学生的准生产式的实践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在就业指导方面,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就业渠道,比如有科学研究兴趣和能力的,引导去考研进一步深造等。

2、鼓励考研,提高就业层次

生物类工作的科技含量高,特别是目前中国国情下,对高学历的生物类人才需求量大,丁小球等调查研究就表明生物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占50%以上。因此,对这个生物类专业大学生来讲,大学四年的本科生涯根本无法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选择继续深造对以后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提升自身的就业层次是很有必要的。

3、健全就业工作制度、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构建\"一切为了学生就业\"的全员服务模式

健全就业工作责任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指导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教育,帮助毕业生准确定位,提高就业竞争力,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格局。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就业观、就业技巧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步形成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模式。通过大一新生的适应教育、大二学生的目标教育、大三学生的发展教育、大四学生的就业教育,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全程就业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从大一关注就业,大二树立就业目标,大三进行就业储备,大四主动出击、积极就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1084.html


上一篇: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新取向
下一篇:浅谈海南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