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试论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成因及技术措施(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机械: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目前,因设计因素为主造成楼板的裂缝,主要是非结构性裂缝。如:设计中对屋面温度应力重视不够,保温、隔热层设置不当或不足,屋面板很容易受温度影响而开裂。或者伸缩缝设置不合理,也容易造成楼板因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叠加作用下而开裂。

楼板边界约束加强,但未采取有效的阻裂措施,使得楼板在温度应力、收缩约束应力的作用下,在楼板中部(板面往往没有钢筋) 出现垂直于长约束边的裂缝,或者在楼板边角出现45°斜裂缝。这两类裂缝多属贯穿性裂缝,在工程中比较常见。有些设计人员在砖混结构中采用现浇楼板,出于建筑构造(如圈梁兼过梁) 及抗震考虑,有时圈梁较大(如370 ×240) ,墙边支座按简支假定计算,支座配筋往往采用构造配筋,而施工时楼板与圈梁常整体浇筑,致使楼板实际受力与配筋计算不一致。

当楼板跨度较大时,在板顶支座边产生裂缝,有时还会在板中央和边角同时出现约束收缩裂缝。另外,设计上,对房屋边角柱或构造柱对楼板受力配筋以及边界约束的影响考虑不周,因而未采取必要的配筋构造措施,致使该处切角斜裂缝往往较大。对比较悬殊的不等跨连续板,有些设计人员图省事,不按实际受力分析计算,仅按经验配筋,往往造成中间小跨板面负筋长度不足,而产生小跨板面裂缝。

某开发小区数幢8 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楼,房屋建成1年后,普遍出现小卧室现浇楼板开裂,裂缝的位置、宽度、长度、形状基本相同,大开间客厅未出现这类裂缝。对出现裂缝小卧室楼板配筋进行验算,采用冷轧扭钢筋等强度代换Ⅰ级钢筋,造成楼板纵向受拉配筋率降低。居室(3.6 m 跨板) 原设计为Ф10 @200 ,配筋率为0.393 % ,代换为Ф8 @200 ,配筋率为0.227 %;居室(3.0 m 跨板) 原设计为Ф8 @200 ,配筋率为0.252 % ,代换为Ф6.5 @200 ,配筋率为0.148 % ,小于国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 2002 规定的最小配筋率0.20 % ,配筋率降低较多,加上钢筋间距较大,施工操作稍有不当,楼板受周边圈梁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易使楼板产生开裂。设计经验表明,现浇楼板受力主筋不宜小于Ф8 。

5  现浇楼板裂缝抑制措施

为了避免现浇楼板产生有害裂缝,应从混凝土材料、设计、施工三个方面进行预防。

5. 1  混凝土材料方面

5.1.1 根据工程特点,选用合适的、质量可靠的水泥品种。宜选用收缩较小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5.1.2 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单方水泥用量。

5.1.3 粗细骨料应选择级配良好且最大粒径尽可能大的骨料。

5.1.4 严格控制水灰比,尽量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5.1.5 选择适宜的外加剂,有条件时应做外加剂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收缩对比试验,尽量避免采用早强型外加剂。除非有特别需要和专业人员指导,不应滥用膨胀剂来减少混凝土收缩。

5. 2  施工方面

5.2.1 确保楼板厚度、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上下层钢筋之间的有效高度、钢筋的锚固长度以及下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楼板找平层厚度也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宜过厚。

5.2.2 预埋线管铺设应有可靠合理的固定措施,使之从板件中部穿越,避免在同一位置布置多条管线。

5.2.3 保证模板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支撑的可靠性,特别是对底层模板支撑点地基要夯实。

5.2.4 混凝土浇筑时,布料、振捣要均匀,不得漏振或过振,对泵送混凝土而言,宜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终凝之前用原浆二次压光,建议采用磨盘机磨平,防止混凝土表面早期收缩开裂。

5.2.5 加强楼板湿养护。混凝土浇筑成型后,适时覆盖浇水养护,防止曝晒和大风袭击,确保湿养护时间满足规范要求。一般湿养时间不得少于7 d ,对泵送混凝土则不得少于14 d。

5.2.6 楼板上不得过早上人、堆放材料,应依据混凝土龄期及规范要求拆模。

5. 3  设计方面

5.3.1 除提高设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严格遵照规范设计,加强图纸复审制度外,结构设计人员对混凝土楼盖产生非结构裂缝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过去对产生这种裂缝与设计无关的错误观念。

5.3.2 不要单纯为降低工程造价,选用厚度较薄的楼板。综合考虑铺设管线等因素,建议不宜采用厚度低于100 mm 的楼板。

5.3.3 不宜采用过高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5.3.4 增强楼板周边约束的同时,注意加强构造配筋,防止因约束应力的加大而导致楼板裂缝的开展。如在楼板外边角上下层设置放射状的钢筋,可有效防止楼板边角产生超出规定宽度的45°斜裂缝。

5.3.5 合理设置屋面保温、隔热层,注意选用适宜的材料和厚度,合理设置温度缝。

6  结 论

混凝土产生裂缝不是不可避免的,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住宅建筑混凝土现浇楼板的开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调查分析表明,混凝土的收缩过大,是当前楼板开裂较多的主要因素。因此,重点是从现浇楼板整个生产过程———材料、设计、施工多方面入手,进行预防和控制因温度和收缩变形造成的非结构性裂缝。实践证明,住宅建筑现浇楼板有害裂缝的产生,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 2002)[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xielw/3093.html


上一篇:开坯机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故障处理探讨
下一篇:机械工程职称论文变电开关设备检修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