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生态环境态势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9-08-23   |  所属分类:农业环境: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东北地区是包含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等地区在内的寒冷地带的统称,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的基地和商品粮的基地,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我国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环境恶化问题也日渐凸显[1]。随着我国对于环境生态、自然的重视度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已迫在眉睫。为了进一步改善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稳固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本文将系统阐述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态势,并根据近期可能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家推行的系列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出加强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生态环境态势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发展

  1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态势

  1.1原生态森林的过度损坏

  追溯到我国建国初期,为了一味追求工业生产的进步而忽略了环境问题的惨痛经验告诫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与生态发展同步进行。而现今,仍有许多的不法分子,为了追求利益,而在原生态森林中肆意毁坏,过度的伐木以及对育苗种树问题的忽略导致了我国的原生态森林的损坏日益严重,且在原生态森林周边,偶尔的火星的出现也会引起森林火灾的出现。

  1.2过度放牧导致土地退化

  在东北地区,有大量的人工草甸以及原生草甸的存在。对于原生草甸的不合理利用引起了草甸的退化。今年来,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的出现,导致了肆意放牧问题的加剧,这也就加剧了原生态草甸对于载畜量的负荷,继而出现牧草过度啃食而降低了其生长速度,此外,过度踩踏也使得土壤板结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草甸退化问题的发生。

  1.3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退化

  近年来,因植物覆盖率降低、干旱、水涝等系列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且在自然条件下,土地的退化继而导致了植物种类降低,而使得土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急剧下降,继而导致了土地质量的下降,越来越多地区的黑土层变得稀薄。

  1.4城市污染严重,酸雨下降频率提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日提高,而在此阶段的许多便民活动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及废气,进一步导致了空气质量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在随后的降雨中,出现了部分地区降酸雨的现象,且酸雨的出现频率与日俱增[2]。

  2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科技的便利无处不在。国家政府机构可以利用科技建设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系统,以此来进一步完善各级环境信息网,通过此手段来加强对各个地区的监控。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首先应从省级部门展开,通过在重点地区建立省级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中心,来实现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信息的互联共享,进而达到对各个地区的环境监测的效果。此外,要想完全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必须站在综合的角度,对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人文风貌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考虑。

  2.2响应国家政策,退耕还林

  在过去的饥饿年代,为了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许多的其他省份的人们迁往东北地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生活条件。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农艺技术的提高,单位产量问题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越来越多荒地的开垦则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国家为了进一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民退耕还林。且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国家对于牧草行业也引起了极高的重视,继而推行了“粮改饲”政策,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等牧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不仅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也对我国的环境、生态的发展与平衡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有助于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提高居民素质,共创绿色生活

  每年因火灾问题的发生导致我国大面积的森林受损,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原貌。出现火灾的原因主要是周边的居住人民无意识的一些小动作引起的,因此,加强周边居民的素质的提升,积极宣传火灾事故的危害,提高居民的警惕性,共同危害我国东北地区的绿色森林。

  3结语

  东北地区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同等重要,能有效促进经济与生态等的协调发展,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的系列对策可为我国东北地区环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时静,孙迪,温亮强.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01):72+84.

  [2]王宁初,钱耀军,陈玉书.基于绿色崛起视角下的海口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03):57-59.

  [3]刘清慧,姜圣秋,孟繁宇.农垦北安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06):167-171

  作者:孙广兴 单位:龙凤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huanjinglw/20601.html


    上一篇: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方法
    下一篇:海绵城市在城市园林工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