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与作用

发布时间:2018-11-06   |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要在农业生产中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在农村生活中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夯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制度建设中强化农民的自我管理作用, 提高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是由华南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中文核心期刊。1959年创刊,1980年复刊。季刊;A4幅面;每期124页;国内统一刊号:CN 44-1110/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411X。主要报道农业各学科的科研学术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刊登国内外来稿。

  2018年5月,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打造美丽乡村, 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重价值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在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自工业革命以来, 部分西方国家为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繁荣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从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乃至生态危机。因此, 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 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重价值目标:

  目标一: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但与西方高度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不同, 我国必须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这是由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的限制, 个别地方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过度使用农业化肥, 不仅造成土地和水污染, 而且也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因此, 在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 必须要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 利用生物科技和绿色科技,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目标二:绿色化的文明环保生活方式。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环境基础。应积极在农村倡导绿色化的文明环保生活方式, 以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基础, 积极推广沼气等循环能源, 从而促进垃圾分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与此同时, 还要提高农村的植被覆盖率, 营造绿树成荫的宜居环境, 改善农村的照明设施, 完善农村的道路交通, 鼓励农民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形成绿色化的文明环保生活方式。

  目标三:科学化的生态文明管理方式。部分农民受封建传统和小农思想束缚, 短时间内难以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所以, 广大农村要建立科学化的生态文明管理模式, 从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改变农民生态观念开始, 帮助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从而使其形成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绿色文明环保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此外, 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 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 存在一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基本面貌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与此同时, 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 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为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采取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主要包括广泛使用大棚地膜、推广化肥农药、持续扩大禽畜养殖规模、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毫无疑问, 这些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在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过度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会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比如,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 大规模集约化的畜禽养殖会产生大量粪便等固体废弃物, 部分乡镇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 缺乏必要的环保设备。另外, 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也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相较于城市, 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农民居住比较分散,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在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因此, 部分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生产方式的改善尤其是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使用需要依赖良好的教育水平, 部分农村教育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还比较落后, 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部分农民不合理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也会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但总体来看, 部分农民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 与自己无关。一些农民错误的生活方式会污染生态环境, 比如随意堆放生活垃圾、随意焚烧秸秆等。很多农村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也设置了必要的垃圾处理设施, 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卫生清洁管理人员, 导致设备使用不当或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 从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从市场、政府、农民等方面入手,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尤其是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扎实开展。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市场、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即在农业生产中强化市场的主导地位、农村生活中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度建设中强化农村的自我管理作用。

  首先, 在农业生产中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所谓循环经济, 是指充分利用废弃物品, 在不增加原始资源, 不增加污染排放的前提下加大经济的循环发展, 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这一发展模式与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十分契合, 能够助力我国农村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比如, 将秸秆作为农村制作沼气的原材料, 或者采用秸秆还田的耕作模式, 将秸秆作为牛羊等牲畜类的饲料等方式,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大、情况复杂, 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发展循环经济, 也不是每个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都一样, 需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立体化的生态农业格局。

  其次, 在农村生活中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要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就必须要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 尤其在农村生活中的引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政府需要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政策及资金倾斜力度, 尤其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 要不断优化农村教育师资结构, 保证每个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更好地灌输给适龄学童, 进一步夯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 对于人口较少的行政村可以进行整体搬迁或合并, 对于农村弱势群体尤其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要加大帮扶力度, 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农村的科技投入, 在基层设立农业科技推广站, 使农民有机会掌握实实在在的生产技术, 在农村掀起生态文明、科技进步的热潮。

  最后,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强化农民的自我管理作用, 提高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农民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但这种自我管理必须以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 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立法。比如, 严格化肥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标准、禁止剧毒农药和高污染化肥的生产与使用、建立起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污染补偿机制、严惩乡镇企业的排污行为等。要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发挥才能, 助力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在此基础上, 可以引入激励机制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宣讲等活动, 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修养, 鼓励民营企业、个人和机关团体等积极投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内化成为农民的自觉自发行为, 不断加快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1) 付强:《市场分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与经验辨识》, 《经济研究》, 2017年第3期。

  [2] (2) 张智光:《面向生态文明的超循环经济:理论、模型与实例》, 《生态学报》, 2017年第13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jingjilw/19726.html


    上一篇:如何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应用
    下一篇:烟草行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