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创建高效团队面临的问题和措施(2)

发布时间:2017-09-19   |  所属分类:人力资源: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二、如何创建高效团队

  团队虽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群体运作方式,但其形式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高效率的运作,在团队实际运营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上面已经就高效团队面临的挑战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团队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达到组织的愿望,就必须创建高效的团队,高效团队的创建,必须解决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使团队成熟起来,下面就针对高效团队面临的问题谈谈如何创建高效团队:

  1、确立具体目标

  制定具体的、可以衡量的、现实可行的绩效目标,为团队运营设立远景。在工作过程中将共同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比如将销售商的退货率减少50%,或是将毕业班的数学成绩有60分提高到95分。确定明确的具体工作目标,让具体工作目标与整体目标建立联系,可以让团队凝结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具体的团队业绩目标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企业整体任务和个人工作目标的方式来定义工作产出,每次简单的通过例行公事般的集会进行决策不可能长久维持团队的优秀业绩;二是具体的团队业绩目标能够增进团队内部明晰的沟通和建设性的碰撞;三是具体目标的可行性能帮助团队集中精力于如何获得结果。

  2、确立适当的团队规模

  为了使团队成员之间都能够充分了解并且相互发生影响、保证团队结构的简单化和组织目标的纯正,应当严格控制团队成员数目,一般不要超过12个人。适当的团队规模,容易形成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忠诚感和相互信赖感。

  3、适合团队要求的合适成员

  首先,要考虑成员能力、性格、角色的合理搭配,实现个人能力的优化组合,达到团队系统共用最大化。一个团队一般需要3种不同技能类型的人:具有技术专长的成员;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决策技能的成员;善于聆听、反馈、拥有解决冲突及调和人际关系技能的成员。

  其次,要考察个人的价值观是否与团队相同,以减少和避免录用后“搭便车”行为的出现。

  再次,要求团队成员有良好的个人教育培训背景、技术技能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最后要对不合格的成员设立灵敏的检测和淘汰机制,并准备充足的合格成员“人才库”,以保证成员的可获得性。

  4、选择合适的领导和团队结构

  团队应选择合适的领导和结构来协调团队成员的不同意见,并解决团队中的日常问题,例如,如何安排工作日程、如何解决内部冲突、如何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使之与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相匹配、如何作出和修改决策以及如何获取外部资源等。

  5、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团队应建立平等明晰的评价标准,让每位团队成员的贡献都可以衡量,每位成员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谁做了什么,而且每位成员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尽管团队中有一定余地可以兼容不同工作风格的成员,但也要制定统一的业绩标准(工作效率和品质是所有成员都应当遵守的基本标准),以防止“鞭打快牛”的不公平现象,避免农团队由此引发的冲突。

  要改变传统的以个人导向为基础的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除根据个人贡献进行评估和奖励外,还应当以群体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估和利润分享,鼓励合作而不是孤立某一个优秀的个体。除了基本的个人薪酬系统外,给团员成员的晋升、加薪以及其他各种激励都应以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为衡量标准。

  工作设计方面,由于认识到团队成员的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作本身,应采用灵活合理的工作方式,使团队成员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另外,设计合理的容错规则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例如可以规定人员创新失误的资金补贴范围。

  6、提供足够的培训让成员体会团队带来的满足感

  通过培训来保证团队成员价值观与团队价值观的一致,矫正团队成员的个人行为,保证团队成员工作的高效率。

  在团队培训中,成员对新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至关重要。培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集中时段的训练,而应该是即时的、全方位的学习。要让团队成员感觉到学习的紧迫性,并把每个学习机会转变成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此,必须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来实现培训思路的根本转变。

  7、将团队文化建设贯穿到团队管理的各个环节

  首先,增强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使团队成员为自己是团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如果团队成员都有“风雨同舟”、“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将会对团队管理非常有利。

  其次,让每个团队成员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协作以及贡献对团队的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没有他们的贡献,团队将会以失败告终。

  团队文化建设可以贯穿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比如,在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方面,充分体现团队的特点,以集体的成果来决定创造的价值;把团队价值观贯穿于培训的始终;在宽松的环境中,树立团队的榜样等。总之,要持之以恒的把团队管理必须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团队成员的行为中。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liziyuanlw/18584.html


上一篇:新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下一篇: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