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8-11-05   |  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既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拓展, 又是顺应现当代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文化延伸”。文化延伸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 增强人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合当代互联网、大数据、现代体育科技等, 在现代体育竞技中不断增强其实用性和吸引力, 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体育文化导刊

  《体育文化导刊》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体育文化导刊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11-4612/G8,国际刊号:ISSN1671-1572。体育文化导刊杂志社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办,本刊为月刊。自创刊以来,被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体育文化导刊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近些年来, 我国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现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存在于农村、少数民族集聚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 这些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带有民族传统色彩和历史年代感[1]。但是,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国外各种文化节日的不断引入, 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虽然国家为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设立了相关的机构, 出台了相应政策, 但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已经抵不住现代各种文化的冲击。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现状

  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意义及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体分为理论类和非理论类两个方面。理论类主要表现在人类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具有格式化和程式化的各种关于文化的理论基础。非理论类则主要表现和作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 具体可代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心理状态、风俗特点、生活情趣和运动习惯等[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是一种超越民族本身层次的延伸, 超越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所带有的保守性和民族性, 文化的延伸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发展空间的一种扩展。有效的文化延伸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内容。

  1.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特点分析

  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可以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更加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服务对象就是以人为主体, 并且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主要需求为目标, 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不同身体功能的需求也造就了我们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比如东北常有的体育文化活动 (滑雪、冬泳等) , 而在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与此不同。受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域因素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形态在结构上的表现就更加完善, 更加符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气候因素, 真正在结构上做到满足不同人们在不同地域中体育文化需求[3]。与此同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更注重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顺应, 使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交流以达到进一步的创新。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取向

  2.1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更趋理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加完善, 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更加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 对于文化的选择更需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4]。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人们潜意识选择去除了一些对于现代生活并没有太多意义的文化内容, 传承和弘扬了一些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对于我们精神生活有着良好督促作用的文化精华。这也是基于现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要求下,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的有选择性的发扬和传承的必然。

  2.2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地域特点更加明显

  从当下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普遍存在地域差异性。根据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来分析, 由于长远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造就了更为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 但是由于农耕封建社会所存在的种种局限性和未知性, 我国在对地域性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上往往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封闭和保守, 正是这种封闭和保守大大阻碍了地域文化的互相融通, 也造成了文化差异[5]。由于地域远近的差别很大, 所以我国不同地域的人存在不同的体育文化认同感。虽然地域各异的文化造就了我国更为丰富多元化的文化内涵,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缺乏沟通交流, 人们对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缺乏认同感, 这也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阻塞, 同时大大限制了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因此, 当前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文化运行机制,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广泛传播, 能够大大推进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和广泛度[6]。

  2.3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到加强

  现如今经济、政治、科技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日新月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也必须要跟得上文化发展的步伐。各种新文化的引入, 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 还是从人们的日常价值取向来看, 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合理性、创新性的延伸, 才能够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进一步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提高我国在国际的文化竞争能力, 提高我国文化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因此, 只有进一步创新性文化延伸, 把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作为引导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 才能够对我国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3.1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与网络科技更加紧密融合

  当代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上的问题, 使得学生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并不高, 而在现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 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查询来源更加广泛和快捷。学校对于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创新性的加入互联网络技术, 基于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以及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趣味性, 可以更大程度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学习。而教师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并对于学生们互联网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合理化的筛选[7]。通过互联网教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和发扬。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在体育竞赛中得到发展

  在现代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 竞争成为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在不同的体育运动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一定的竞技性, 这也成为传统体育运动中常常会提到的一点[8]。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 竞艺也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新方向。现如今体育竞艺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体育学界所认可并且强烈支持的体育文化创新。竞艺是从体育的艺术和美学方面来看待体育活动的, 具体可以表现在体育的器械、妆容、服装、动作、礼仪等各个方面。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竞技来说, 在体育文化延伸中的体育竞艺更注重的是体育活动中人们身体上精气神的体现[9]。

  3.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趋休闲大众化

  据统计, 我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836美元, 预计到2022年,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1.2万美元左右, 进入到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个阶段, 人们具备了享有更多休闲和闲暇时间,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对健身、康养等的需求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需要更加大众化、休闲化, 适应人们需求变化的要求, 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 其传播会更加广泛, 影响将逐步扩大。

  4.结语

  目前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在基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求下, 不仅有网络技术上的改变, 更应该顺应时代趋势的变化。因此, 需要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的延伸工作, 注重体育竞艺的进一步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我国体育文化延伸所要达到的目标, 找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保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体育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J].散文百家 (新语文活页) , 2017 (8) :111.

  [2]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周强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地域性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 2017, 9 (38) :138-140.

  [4]向晋湘, 张小林, 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9) :1153-1157.

  [5]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4 (9) :66-69.

  [6]徐华.传播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9:15-16.

  [7]刘风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 2010, 31 (5) :73-75.

  [8]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7) :872-876.

  [9]常毅臣, 陈青, 张建华, 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 (1) :61-6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19718.html


    上一篇: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管理的联系
    下一篇:中国古代茶文学历史形态流变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