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吉林市世贸中心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探讨(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水力: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卷材防水层施工完毕并检查合格后,在平面防水层上做50 mm厚细石砼保护层,导墙立面在防水层施工完成,并验收合格后先在油毡上刷一道1~1.5 mm厚冷底子油,然后撒粗砂并压入沥青中,然后抹水泥砂浆保护层。

(3)细部构造做法

穿墙管细部防水做法:卷材防水层与穿过防水层的管道连接处,如套管有法兰盘时,应将卷材贴在法兰盘上,粘贴宽度不小于100 mm铺贴前必须将套管上的锈蚀、杂物清刷干净,然后按照规范要求分层铺贴。无法兰盘的套管及出墙的避雷设施等,应逐层增设卷材附加层。此项工作应在管道与市政管线接通时再做修补。

外墙施工缝细部做法:外墙施工缝断面采用平口缝,除外墙柔性防水外,内部设中置式钢板(橡胶)止水带。浇筑混凝土前对缝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浮粒,并浇水冲洗、保持湿润。钢板止水带选用时厚度为3mm,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操作时注意避免焊接咬肉焊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采用U型支架固定,热熔焊接连接或用专用胶粘接。

塔基及相关细部做法:塔基防水做法:塔基防水分两层,一层沿塔基底部均部铺设,一层铺设在塔基顶部,顶部防水层与塔身套筒联结。待塔吊使用完毕后,塔节留于塔基内。塔基的防雷接地装置设置于塔基两防水层之间,两防水层搭接1000mm,与防雷装置热熔加压密封,保证其防水性。塔基待塔吊拆除后对地面进行修复。

塔身穿顶板防水做法:塔身穿顶板防水层预先留茬,待塔吊拆除后进行钢筋、混凝土的恢复后,新做SBS防水层与原防水层搭接。

后浇带防水做法:后浇带防水做法:后浇带内预留止水钢板,待结构施工完毕后施工,采用高一标号混凝土浇注。

5.质量要求及保证措施

5.1质量要求

卷材油毡及冷底子油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要求,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及现场取样试验记录必须符合要求。基层牢固,表面洁净、平整,阴阳角处做成圆弧形,冷底子油涂布均匀,无漏涂。铺贴铺贴方法和搭接、收头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粘接牢固紧密,接缝严密,无损伤,无空鼓。保护层与防水层粘结牢固、结合紧密、厚度均匀一致。

5.2质量保证措施

对有关人员认真进行技术材料交底,施工过程中勤于检查,完工后严格验收。做好基层、防水层的隐蔽验收。对质量监控点,如防水卷材原材检查、基层检查、防水层及细部做法检查、保护层检查,认真填写特殊工序检查表。施工中对重点部位及细部做法都必须仔细检查,防水卷材、阴阳角及卷材收头、搭接、止水带安装、止水条粘贴、施工缝处理等为重点检查部位。卷材热熔法,施工环境温度为-18℃至25℃,在施工后应及时做上防水保护层。在大风天,雨雪天应停止施工。

5.3应注意的问题

空鼓:卷材防水层空鼓发生在基层与卷材之间,且多在卷材的接缝处,其原因是防水层中存有水分,基层不干,含水率过大;空气排除不彻底,卷材没有粘接牢固,或刷油厚度不均、厚度不够、压的不实。施工中应控制基层含水率,各道工序操作时把好关。

渗漏:渗漏发生在管根和卷材搭接处等部位。伸缩缝未断开,产生防水层断裂;其它部位由于粘接不牢,卷材未保护好,或基层清理不干净,卷材搭接长度不够等。施工中应加强检查,严格执行工艺规程,认真操作。

6.成品保护措施

已铺好的油毡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不得损坏,以免造成后患。穿过地面、墙面等处管根,不得损伤变位,基础底板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及时做好保护层;每层、段地下室外墙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必须及时抹防水保护层。已完成的防水层应严格保护,在未固化前严禁踏入施工工作面。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穿软底鞋,严禁穿硬底鞋人员在防水层上行走。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及时做好保护层,并注意保护层施工过程对防水层的保护和修补。在防水施工过程中,材料堆放于应施工段末端,避免材料混乱影响已完作业。

7.安全保障措施

施工时要加强汽油的保管和喷灯的管理养护,加强安全防护,预防火灾和工伤事故的发生。

在基础施工期间,设置专职安全巡视员,在基槽有人施工时进行边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距基槽边2.5m以内严禁堆放重物,在距基槽边2.5m以外承载不得超过2t/m2。各类机械电气设备必须由专职人员操作管理,任何人不得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认真执行现场用火审批制度,未经审批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明火。

结 论

本文的理论指导和实操技艺对工程的实施赋予了强有力的支撑,从材料、人工、机械及施工工艺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吉林市世贸中心工程的顺利完成起了关键作用。某些观点为当初实施之不足,现予以补充和修正。希望对类似工程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uililw/4719.html


上一篇:住宅给排水设计中的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高层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技术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