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2)
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课目的性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沿着正确的轨道持久的巩固下去。
四、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坚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应重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首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项目,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做到这一点,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并充分认识自己的弱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努力提高自己强项成绩,还要把自己的弱项成绩提上来。在练习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向自我挑战,使学生克服害怕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其次、使学生学会利用体育活动摆脱和宣泄不良情绪。中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关键阶段,极易出现心理障碍而产生不良情绪。因此,需要及时消除心理障碍,适当宣泄不良情绪,才能维持心理平衡,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否则就会出现其他消极甚至有害于他人和有害于社会的活动。例如:恶作剧,破坏公物,打架骂人等,而体育活动内容丰富,适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它是宣泄不良情绪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懂得,当出现郁闷、不良情绪时,应到运动场上参加体育活动,由于环境的改变、注意力的转移,可以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放松身心,主动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第三、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学会交流思想。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说一不二\",离开家长会产生不安全感,对谁也不信任,往往会出现性格孤僻,交往障碍等不良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例如:在测验和教学比赛时,让不参加测验或不参加比赛的学生组成啦啦队,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学生间正常的感情交流,使他们感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巨大力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发展。第四、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学校体育教学和竞赛是学生学习法律,增强法制观念,规范行为举止的好课堂。在竞赛中,教育他们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方。对违规的要批评,对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能自我控制,克服感情用事,培养在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好习惯。
总之,在体育教育中,应充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例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按教师要求完成各种身体练习;不怕苦、不怕累、在强度和难度上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使其心理素质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祥明 宿州市中职学生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期刊论文] -内江科技2010(3)
2. 吴瑕 体育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期刊论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
3.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
4. 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8)
5. 程景民.现代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1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iyujiaoyulw/28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