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移动通信课程多址技术教学

发布时间:2020-02-19   |  所属分类:通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本文针对移动通信“多址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设计浅显易懂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期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移动通信课程多址技术教学

  【关键词】移动通信;多址技术;案例设计

  1.引言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具有起点高、多交叉、覆盖广、更新快且实践性强等特点。许多知识点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针对移动通信课程中“多址技术”知识点,设计教学案例,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化解为生动易懂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

  2.案例设计

  通信的基础是通过信道传输符号。大量的手机要通过信道传输符号,就好比大量的车辆跑一条道路一样。避免拥塞、碰撞的技术就是多址技术。通信系统常见的多址技术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直观简单的方法是FDMA。把频段划分为一些子频段,每个用户只能在子频段上传输符号。这就好比把一条大路分隔成几个车道,每辆车只能沿一条车道行驶。这种方式的主要弊端是子频段之间必须留有隔离带。因为隔离带内的信号,会对子频段内的信号形成干扰,所以隔离带不能用来传输符号,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第一代移动通信(1G)采样的就是这种体制。第二代移动通信(2G)采用了TDMA。将时间分为4.62毫秒的帧,每帧再分为8个时隙。A手机以正常速率发送符号,手机先将这个正常速率的符号存储起来,当分配给A手机的时隙到来时,手机以8倍的速率在“1”时隙内“突发”完所有已经存储的符号,在后面2、3、4、5、6、7、0时隙到来时,A手机只是存储而不发送符号,等到下一帧的“1”时隙到来时,它再以8倍的码速“突发”,然后再存储,再“突发”,……。与A手机通信的B手机必须同步地跟踪A手机的突发时隙,也以8倍的速率在每一个时隙内接收完全部符号,存储在手机里,然后以正常速率播放,然后再接收存储、播放,……。对于A手机和B手机的用户来说,他们感觉上都是以正常语速通信,根本不知道A手机经过了“缓存———突发”,B手机也经过了“缓存———稀释”的过程。其他手机占用另外的时隙进行同样的通信,以达到互不干扰的目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则采用CDMA。CDMA体制既不划分子频段,也不划分时隙,将所有频率和时间让用户共享,也就是说,所有用户既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也可以同时发送符号。这样岂不是大乱了吗?CDMA又是如何避免拥塞和碰撞,仍然保持交通流畅的呢?Walsh函数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Walsh序列的符号只有“1”和“-1”两种,与数字通信采用的二进制相契合。第二,Walsh序列两两互乘都等于零,其三,Walsh序列自乘都等于1。以上就是Walsh序列的正交性。假设有A、B、C和D共4个用户,他们同时、同频率发送的符号序列分别是SA、SB、SC和SD,那么,在不进行任何隔离的信道里面传输,传输的就是混叠的符号序列,没有人能够识别它们。如果利用Walsh序列,情况就不同了。在用户在发送码序列之前,先乘以Walsh序列,然后再送去信道里面传输,最后利用Walsh序列的正交性,就可以将码序列分拣出来。这有点像一个古老的游戏:我给你一张写满字母的纸,别人不知道纸上写的是啥内容。但是,我已经事先给你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这张纸上没有字母,只是一系列小孔,用布有小孔的纸与写满字母的纸重合,通过小孔就可以读到真实内容。这布有小孔的纸就像Walsh序列,它屏蔽了不需要的内容,分拣出了需要的内容。通过上述案例设计并结合讲解,学生普遍反应良好,枯燥抽象的“多址技术”变得浅显易懂了。

  3.总结

  本文结合《移动通信》课程中“多址技术”知识点的特点,分析了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案例,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出现,教学改革也需要不断探讨,案例设计也要不断更新优化。

  参考文献:

  [1]黄清.案例教学在移动通信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s1):18-20.

  [2]付秀花,张连俊.移动通信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2012(27):18.

  [3]王凯民,戴博.新时代的数字移动通信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2018(7):86-87.

  作者:潘子宇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ongxinlw/21237.html


    上一篇: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质控措施
    下一篇:通信设备防雷技术防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