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通讯工程师评职范文数据通信适应范围及XML的模型建立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通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

  关键词:构成原理,模型的建立,通信分类,适用范围

  一、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1.1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DTE是数据终端。数据终端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户分组装拆设备、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视图文接入设备、局域网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常就是调制解调器,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 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二、系统模型的建立

  监控系统的功能要求和XML的特点,将系统的数据通信问题转化为如何实现网络文件传输和如何使用XML文件表示数据这两个子问题。同时,为了便于实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可维护性,采用层次结构,将系统的功能划分为七层模型。

  2.1 物理链路层

  是指网络通讯的线路,本系统采用电信的ADSL有线方式,其它也可以是局域网(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或者无线通讯方式(GPRS、GSM、CDMA等);物理链路层是系统数据通信的基础,但与上层的实现方式基本无关。

  2.2.1标准网络协议层

  是指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族,网络中TCP/IP协议叫做传输控制网际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其中的TCP协议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是两种最常用的数据通信协议。

  2.2.2文件传输层

  使用Socket(套接字)技术实现文件的传输。Socket是Windows与网络的接口。Windows通过Socket把数据格式转换成网络传输格式,也把网络数据格式转换成Windows格式。Socket可以使用面向连接的协议(如TCP),也可以使用无连接的协议(如UDP)。Socket一般用来描述IP地址和端口,是一个通信链接的句柄。应用程序通常通过Socket向网络发出请求或者应答网络请求,可以通过Socket传送数据,进一歨封装成传送任何文件(字节流)的功能。

  2.2.3 XML文件控制层

  在XML中的数据可能是接收到的数据,也可能是要发送的数据,监控中心和站点必须准确控制XML文件的接收和发送。特别是对于监控中心,可能同时接收到多个站点发送来的XML文件,发送XML文件时也要准确控制发送的目标站点。

  2.2.4XML文件封装/解析层

  这是两个相逆的过程,也是两种相对应的操作。XML文件封装是指将要发送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协议打包组装成一个特定格式的XML文件,解析是指对一个XML文件按照特定的协议进行分析解读,还原出其中所描述的数据。

  2.2.5数据表示层

  将采集到的数据、处理中的数据或者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等各种数据格式转换为能够用XML文件描述的格式。这一层在本地操作的数据和远程传输的数据之间建立了一个通道,使两者之间互不影响,从而不会降低系统的执行效率。

  2.2.6业务逻辑层

  实际上就是整个系统的用户接口,或者说是系统功能的实现层,包括打印单据、防作弊、报警处理、用户管理、查询统计、费用计算、实时监控、基础数据录入、系统管理等。

  三、数据通信的分类

  3. 1有线数据通信①数字数据网(DDN) 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 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 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3.2 DDN的主要特点:

  ①传输质量高、误码率低:传输信道的误码率要求小。②信道利用率高。③要求全网的时钟系统保持同步,才能保证DDN电路的传输质量。④DDN的租用专线业务的速率可分为2.4-19.2kbit/s,N×64kbit/s(N=1-32);用户入网速率最高不超过 2Mbit/s。⑤DDN 时延较小。

  3.3分组交换网

  分组交换网(PSPDN)以 CCITTX.25 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 X..25 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 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 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3.4帧中继网

  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 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 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其功能特点为: ①使用统计复用技术,按需分配带宽,向用户提供共亨的的网络资源,每一条线路和 网络端口都可由多个终点按信息流共亨,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②采用虚电路技术,只有当用户准备好数据时,才把所需的带宽分配给指定的虚电路,而且带宽在网络里是按照分组动态分配,因而适合于突发性业务的使用。③帧中继只使用了物理层和链路层的一部分来执行其交换功能,利用用户信息和控制信 息分离的D信道连接来实施以帧为单位的信息传送,简化了中间节点的处理。帧中继采用 了可靠的ISDND信道的链路层(LAPD)协议, 将流量控制、纠错等功能留给智能终端去完成,从而大大简化了处理过程,提高了效率。当然,帧中继传输线路质量要求很高,其误码率应小于10 的负8 次方。 ④帧中继通常的帧长度比分组交换长,达到 1024-4096 字节/帧,因而其吞吐量非常高,其所提供的速率为 2048Mbit/s。用户速率一般为 9.6、4.4、19.2、 N×64kbist/s(N=1-31),以 及 2Mbit/s。 ⑤帧中继没有采用存储、转发功能,因而具有与快速分组交换相同的一些优点。其时延小于15ms。

  四、交换方式的适用范围

  4.4.1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及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网(CSPDN) 等通信网络中。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但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适用于较高速率的数据交换。正由于它是专用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其优点是实时性强、延迟很小、交换成本较低;其缺点是线路利用率低。电路交换适用于一次接续后,长报文的通信。

  4.4.2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并且占用了大 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4.4.3分组交换是在存储_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 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网络向分组化方向发展,数据、话音和视频业务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电信网络也正面临着一场体系结构和网络技术的变革,数据通信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展望未来,通信网络将向着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ongxinlw/2266.html


    上一篇:浅谈ZigBee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卫星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