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在解放思想中破解文化产业难题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文化产业: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

十六大以来文化产业建设成就回顾

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更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并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在一定意义上说,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就难以真正做大做强。近年来,围绕十六大报告这一精神的落实,一批相关单位已经进行了改革试点,正力争实现新的突破。200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比2004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132万人,人均创造增加值4.52万元。

国家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一系列文件。2004年和2006年,文化部分两批命名了7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设立了奖励文化产品出口专项资金。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许多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行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快速增长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共享优质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自十六大以来,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上升。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

比较突出的是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国家投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近2亿元。2003年开始实施的送书下乡工程,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投入1.56亿元。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已完成投资1亿多元。

为了让城乡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各地文化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努力探索扩大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已在浙江、陕西、广东等8省(区)16个地市启动。又如广东省首创"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等模式,盘活了文化资源,缓解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文化产业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办文化的单一局面,调动了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同时,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单位积极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进一步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各地还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和社区流动。五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8.92亿,累计图书流通7.95亿册次,累计购书费17.04亿元,新购图书累计4194万册。各级各类博物馆每年陈列展览数量近1万次,观众1.5亿人次以上。

数量众多、遍布城乡、各种类型的文化企业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活的繁荣和发展。

(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趋势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品种、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和空间。

二、文化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

(一)文化企业集团化带动文化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5年来,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像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以及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北京麦乐迪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宋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2004年和2006年,文化部先后两批命名了7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另外,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广东、深圳、广西、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自治区、市分别命名了各自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这些示范基地绝大多数发展状况良好,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初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近年来,我国努力为非公有资本和外资投资文化产业创造有利条件,大大调动了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目前,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005年,内资私营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1913.1亿元。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我国拥有民营文化企业约29万个,从业人员320万人,分别是国有文化企业(单位)的5倍和5.5倍。

民营文化企业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大大超过国有文化企业(单位)。以艺术表演团体为例,目前全国有国有艺术院团2886个,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已超过7000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公有资本为主体,民营和外资迅速进入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格局。

三、文化产业发展对内和对外齐头并举

(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

我国拥有的世界遗产达到35处,位居世界前列。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成立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深入人心,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

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2351处。组织开展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调查,制定了保护方案。而且文物保护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提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多数省、区、市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5年启动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18项,涉及75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已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推出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出口文化品牌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演出收入大大提高。

在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上,据统计,2006年总额达10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是2001年的2.9倍。去年以来,我国原创网络游戏出口已达10款,累计创汇3500万美元。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持续向广度和纵深发展,五年来先后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外交活动。充分利用举办"文化年"、"文化月"、"文化周"、"文化节"等方式,加强了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大型国际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文化组织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另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五年来,年均交流项目逾200项,8000余人次,呈现出渠道增多、范围扩大、层次提高的特点。

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一)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向面拓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

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明确的部署。五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把握平稳,进展顺利,正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力度加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系统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生产出一批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积极探索艺术院团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话剧院等中直院团在改革后,提高了适应市场的能力,演出收入明显提高。一些地方积极探索规模化经营模式。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社会资本投入演艺行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已超过7000家。

(二)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5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由文化行政部门主管的文化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对非公有资本的全方位、全过程开放。文化行政部门设立了网络文化管理的机构,积极推动网络、动漫等新兴业态发展。还建立新的出口审核机制,设立国产音像制品出口专项资金,实行出口补贴,鼓励和支持音像经营单位开拓海外市场。

同时,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开展了电子游戏清理整顿、网吧专项整顿和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支持行业协会自律,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监督机制。制定文化产品进口规划和进口审查标准,加强了对文化进口产品的宏观调控和分类管理。深入开展净化网络游戏工作,加强了新兴文化市场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

各综合试点地区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扶持经济者成立行业协会,完善了行业协会的功能。试点地区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改革进展顺利,统一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文化部门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简化审批程序,规范管理手段,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服务能力,促进了结构调整,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扫清了体制性障碍。以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市场,大力推进网吧技术监控平台建设、文化市场电子政务建设、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建立了文化市场动态监测网络,形成了文化市场信息报送和快速反应机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huachanyelw/2170.html


    上一篇:论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先进文化的关系
    下一篇:企业管理期刊论文浅析企业高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