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情感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何意义(2)

发布时间:2016-12-14   |  所属分类:行政管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1.3李泽厚“情本体”论与情感性思想政治教育

  其实学者蓝江在质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质疑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他指出“作为哈贝马斯本人尚给予主体间性的交往三个限制,即语义、情境、主体意向性”[4]。这意味着主体间性的交往是有条件的,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化的人为设计,没有这三个条件,真正的主体间交往是难以实现的。从根源上看,主体性或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遭到质疑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是对象性思维的产物。主体只有相对于客体而言才是主体,尽管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二者视教育内容、方法等为客体,但它二者间的交往互动只能限于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并不能真正实现二者之间的亲密互动,灵魂沟通,交融共生。由是,如何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无条件的交往互动?从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并为实践服务的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实践活动方式之一”[5],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内生而非外铄。人要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必须经由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其社会化、精神化、个体化。人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生活之必需,才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人活着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如何活?为何活?活的怎样?李泽厚“情本体”论正是基于人活着这一基本事实,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方式活着,活着的意义即在生活本身,人最终在情感世界获得自己的本质。因此“‘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6]人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通过掌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度”而获得了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而成为人。人类在把握“度”的过程中,建立了认识形式,同时也实现了主客二分,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度’掩藏在技艺中、生活中”。[7]由是,生活成了人之本。生活本身即为生活的意义。人生有限,却必有一死,无可归依,四顾茫然。虽凄苦,却仍要活下去。人只好在仅有一次的人生里:思考着、体验着、纠结着、绝望着、希望着。活着本身即成意义,“‘活’的意义’就在这个人生世事中”。[6]人在这尘世间,苦苦挣扎着活下来,这就是“儒学之所以赋予‘活’(生命)以雄伟阔达的宇宙情感肯定意义的由来……将‘人活着’和自然界的存在和万物的生育,看作宇宙自然的‘大德’,这就是以‘情’为体,将‘人活着’予以宇宙性的泛情感化,即给予整个宇宙自然以温暖的、肯定的人的情爱性质,来支撑‘人活着”。[8]人在有情宇宙观中寻求到了人生意义,也在欣赏把玩生活的过程中,得以“悟道”,进入“本体”:“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人最终在审美的情感世界中实现了人之本质:“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6]基于李泽厚情感人学观,我们提出了情感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谓情感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立于人的情感性存在,以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神的情感培育为切入点,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以健康的情感塑建,生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独立性、生命性、情感性、个体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同时围绕着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神的情感关系,建构人与自身的情感关系:生命感、尊严感、羞耻感、幸福感;人与神的情感关系:神圣感、敬畏感、崇高感;人与社会(他人)的情感关系:义务感、同情感、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爱国主义情感;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一体感、回馈感、尊敬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同时,拓展其审美功能、凸显其信仰价值,创新其教育方法:生命叙事法、情感体验法、理解对话法,并最终生成审美人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优秀期刊:《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是由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和江西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全国行政类学报重要期刊,重点研讨公共行政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公共政策,为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服务,为行政管理学科建设服务,刊登政治、法律、公共管理、哲学、文化、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gzhengguanlilw/17995.html


上一篇:政治与行政的改革思想有何误区
下一篇: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