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刘劭《人物志》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浅析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心理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提要 刘劭的《人物志》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是完整且丰富的。他不仅提出了"情之理"的心理学概念,而且还阐述了一系列心理学范畴和心理应用方略,在我国古代心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时期有一位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刘劭在总结先秦两汉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在《人物志》这部优秀学术著作中,不仅提出了"情之理"的概念,而且阐述了"聪、思、明、辞、捷、守、攻、夺"以及"喜、怨、恶、悦、婟、妒"等一系列心理学的范畴,还提出了运用"悦人之谦"而实现"战胜而争不形"的心理应用方略,使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和富有实用价值了。

下面,我们就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刘劭的见解。

一、刘劭认为,世界上的事理很多,精通这些事理的行家也很多,但认真分析归纳起来,则"理有四部,明有四家"。他在《人物志》中指出:"若夫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法制正事,事之理也;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人情枢机,情之理也。"这就是说,关于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道之理";关于立法建制和理顺纠纷的学问,就是"事之理";关于礼仪教导的讲究,就是"义之理";关于人物情趣的关键,就是"情之理"。那么"四家"又是那些呢?"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辨其得失,义理之家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这就是说,人的资质和性情属于平和淡雅,思想能够琢磨深奥的问题,可以通达自然的规律,就是"道理之家";人的资质和性情属于警觉明彻,权断和谋略能够机智敏捷,可以治理烦乱之事和不速之客,就是"事理之家";人的资质和性情属于和顺平稳,能够谈论礼教,辨别得失,就是"义理之家";人的资质和性情属于机智通达,善于推知他人情意,并能适其变化,就是"情理之家"。刘劭上述关于"四理"和"四理之家"的论述,虽然粗疏和肤浅一些,但我国古代对于社会科学及其行家的大范畴,进行如此明确的分科研究,打破了"大一统"的理论概念,闪耀出哲学、法学、伦理、心理等四科分立的光辉思想,这在思想发展史上,应当说是一个重要发现。对于我国古代心理思想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刘劭不仅提出"情之理"和"情理之家"的概念,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获得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在探讨人的生理素质时,刘劭提出了"中和之质"与"明白之士"和"玄虑之人"的不同;在探讨人的心理素质时,提出了"木之德"、"金之德"、"水之德"、"土之德"、"火之德"的区别;在探讨人的个性时,刘劭提出了阴阳对立即内倾和外倾的十二种个性;在探讨人的本能时,刘劭提出了"聪"、"思"、"明"、"辞"、"捷"、"守"、"攻"、"夺"等八种人的本能;在探讨人的才能时,提出了"自任之能"、"立法之能"、"计策之能"、"人事之能"、"行事之能"、"权奇之能"、"司察之能"、"威猛之能"等八种才能;在研究人的情绪时,刘劭提出了"喜"、"怨"、"恶"、"悦"、"婟"、"妒"等六种情绪。在《人物志》中,刘劭不仅对这些心理范畴产生的机理,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做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而且对其利弊及如何对待等方面都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理论体系。

例如,对于六种心理情绪,刘劭指出:"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能,则怨;以自伐历之,则恶;以谦损下之,则悦;犯其所乏,则婟;以恶犯婟,则妒。"可见,人的情绪有喜、怨、恶、悦、婟、妒等多种类型。这些情绪的本质是抒发对外界的不同心理感受或体验。"喜"是抒发自己的志趣得到实现满足时,欣然的感受;"怨"是抒发自己具有的擅长还未被社会承认或任用时,怨忿的感受;"恶"是将自己的特长以自我夸耀的方式显示给他人时,他人的厌恶感受;"悦"是将自己的特长压低自我评价而甘居人下时,人们的欢快感受;"婟"是别人触犯了自己的毛病而自己掩盖不成时,内心的恋惜感受;"妒"是自己以自我夸耀的方式隐射别人恋惜的毛病时,别人内心的忌妒感受。所有心理情绪的产生都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条件有规律的。当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相符合时,就必然产生"喜"的情绪;当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相违背时,就必然产生"怨"的情绪。当客观条件与主观愿望相间杂时,就必然产生"恶"的情绪;当客观条件与主观愿望相一致时,就必然产生"悦"的情绪。当主观掩饰缺点被他人揭破时,自己就必然产生"婟"的情绪;当自己以自我夸耀的方式隐射他人掩饰其缺点时,他人就必然产生"妒"的情绪。刘劭所阐述的这种情绪产生的条件性和规律性,是十分深刻的,是人类对于自身情绪的科学认识。

三、刘劭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是为了找到这些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伦理道德和修养学说以实现人才的政治目标。他在《八观》篇中指出:"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这就是说,人情都想求胜,因此,都喜欢别人的谦虚态度。谦虚是表示低下的方式。低下就有"推与之意"。所以,不论贤明还是愚笨的人,以谦让的态度接待他,那就没有不呈现出喜悦脸色的。由此可见,刘劭经过深入分析和广泛观察,发现:喜欢谦让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倾向。他紧紧抓住这一心理倾向,以《释争》为篇目,提出"举不敢越仪准,志不敢凌轨等;内勤己以自济,外谦让以警惧"和"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为重要内容的修养学说。其"举不敢越仪准,志不敢凌轨"等,是指做人要尊守伦理规则;"内勤己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是说在家外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待人。"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是说,要通过修养,去掉陈俗陋见,将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三等之上"的新水平。这里的"三等之上",就是"功大而不伐"、"贤而能让"和"急己宽人"。"独乘于三等之上"是刘劭修养学说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就脱离了无修养的习俗,跃入"君子"(有修养)的行列。跃入"君子"的行列之后,就能驾驭社会心理倾向,"知道通变",对于复杂的社会矛盾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从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对于刘劭的修养理伦和运用社会心理倾向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的论述,应当说具有相当的科学性的。它既不同于道家老子的"玄学"修养学说,又不同于儒家孔子的"仁学"修养学说,具有具体、深刻和可实践的特点,在修养理论中独具一格,别开生面,不仅为发展我国伦理学做出了珍贵的贡献,而且为心理学的应用开辟了一条光辉的道路。

由上可见,刘劭论述的"情之理"是一门内容丰富并具有相当科学性的心理学科。虽然"情之理"与现代的"心理学"相比有不少不同的地方,但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来看,却有许多相同之处。(1)研究对象基本相同,都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只是一个研究的范围广、水平高,另一个研究的范围窄、水平低而已;(2)研究内容基本相同,都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3)研究方法也有相同,都将观察法作为经常使用的重要研究方法。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情之理"就是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情理之家"就是中国古代的心理学家。由此而论,我国心理学的诞生最晚以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问世为标志,是不过分的,也是可以成立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lixuelw/2468.html


    上一篇:建筑心理学在商业步行街中的应用浅析
    下一篇:十年来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