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特殊医学论文发表简述针刺法医治耳鸣的效果

发布时间:2014-06-06   |  所属分类:医学校验: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关键词:特殊医学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针刺法,医治耳鸣,效果

  操作方法:用0.30mm×40mm环球针灸针,将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后起针,对照2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牵引法治疗。操作方法:针刺操作同对照1组。牵引采用华康宁CDKQ-2000多功能牵引仪。采取坐位式间歇牵引,头略前倾约15°左右,从1/10体质量开始,根据情况适当增重,每次牵引30min。

  治疗组采用改良针刺法治疗。取穴:在对照1组基础上加大椎、颈椎夹脊中上段(C1~C4)、天柱、风池、完骨。操作方法:风池和完骨穴将针尖向同侧耳部斜刺进针,刺入1.2~1.5寸左右,行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到达耳内或耳周为最佳。颈椎夹脊穴取中上段,C1~C4之间取两对,直刺0.5~1寸。天柱直刺0.5~1寸。其余穴位操作同对照1组。留针30min后起针。3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并比较3组疗效。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自拟)临床痊愈:听力正常,无耳内鸣响;显效:耳鸣明显消失或仅安静环境下才能闻及,惊吓或疲劳等因素可诱发;有效:自觉耳鸣响声变低;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3.2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从西医解剖学上分析,颈源性耳鸣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和颈部软组织损伤,使颈部平衡失调所致,颈部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以及颈椎解剖位置的改变,刺激和压迫颈部的交感神经或椎动脉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迷路动脉血管反射性痉挛,导致内耳血液循环的急慢性障碍而引起[2]。从中医经络学上分析,多条经脉循颈部而贯通耳。

  《灵枢?经脉》中记载: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因此,当颈部因感受外邪或劳伤气血,经脉痹阻不通时,即可牵及耳部血运失常,气血不畅,从而出现耳鸣、耳聋。

  诸多临床报道已证明针刺对于颈源性耳鸣确有疗效,但怎样通过改良针刺方法来提高疗效是临床医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对患者耳鸣的原因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诊断清楚,避免误诊漏诊,避免将所有的耳鸣患者都按照神经性耳鸣来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从而降低其疗效。其次,应敢于创新治疗方法。既往对于诊断明确的颈源性耳鸣患者,临床习惯用牵引法来治疗。

  颈椎牵引主要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它虽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椎动脉的压迫,但对于椎动脉及脊髓受压较严重的患者并不适合,反而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因此,牵引的范围比较局限。本研究结合临床和耳鸣的病因病机及解剖分析,将常规针刺方法进行了改良,取颈椎夹脊穴C1~C4段,即颈丛神经分布段,其皮支耳大神经正是由此处分离出来终于耳周;天柱、风池、完骨穴深处分布着耳后动静脉分支,同耳周穴位结合意在疏调颈部经络,畅通血运,从而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恢复肌肉弹性,促进并恢复颈部血液循环,恢复椎动脉及耳周血管对内耳的供血,使耳鸣减轻和消失。本观察表明,该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及常规针刺加牵引法,值得临床借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xuexiaoyanlw/7592.html


    上一篇:儿科医学论文发表浅论腹泻患儿系统护理的效果
    下一篇:医药评职论文发表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