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方法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透彻分析,指出当今环境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在面临的严峻形势前,环境艺术设计如何运用方法论寓自然于环境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问题。本文从整体设计方法、功能论方法以及多样性统一方法论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关键字: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论;整体设计方法;功能论;多样性统一方法

一、关于设计方法论

方法一词最早源于希腊,《现代汉语词典》中把方法定义为:"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为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因此,我们可以把设计方法看作是"完成设计预想目标的必经阶段",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统称。如格里高利(S.A.Gregory)所认为的,是"对某种特定种类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即是创造充足的条件使之达到相互关联结果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设计方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并趋于成熟。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明确的界定某一特定设计目标所必须采用的设计方法,而是将各类型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加以系统化总结,以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结果。设计方法学是"关于认识和改造广义设计的根本科学方法的学说,是设计领域最一般规律的科学"[1]。它涉及工程学、管理学、经验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美学和哲学等诸多领域。并且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包括突变论、信息论、智能论、系统论、功能论、优化论、对应论、控制论、离散论、模糊论、艺术论的内容"[2]。

1962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第一代设计方法涌现的时期,其总的特征就是把系统论方法引入设计领域,并将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运筹学运用于设计过程的组织。第一代的设计方法可以归结为分析、综合与评价三个阶段。与按逻辑规则达到明确目标的第一代方式不同,第二代的设计方法论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理论,其关注焦点已经远远超出第一代方法,完全摒弃了逻辑规则的目标。根据第二代方法的开山鼻祖里特尔(W.J.Rittel)的观点,第二代设计方法是一种连续不断地探求过程,它是开放的,设计解答都是相对的,是需要不断修正调整的,是多方参与、整体协同的设计过程。而且强调设计并非完全的逻辑判断,设计过程应当强调系统分析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

如果我们今天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问题,就会达到理论上的高屋建瓴。当然,这并非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第二代方法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应该说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的这种转型逻辑发展了,并且成就了第二代方法理论在应用领域的合理性。反过来,也可以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者自觉或不觉地洗去了设计方法的成果。

二、"整体设计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最早是针对城市建设中规划与建筑的割裂状态而提出来的,它强调空间形态的完整与功能统一。但是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

就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设计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思考:首先是城市环境方面,包括建筑群体、街道、广场、绿地等。其中建筑的特定位置、周围建筑和自然物种,植被情况以及城市气候、地形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等都直接影响着建筑环境的设计、构造和使用。因此,建筑与城市空间构成一种整体互动的生态环境关系。城市环境空间与建筑的整体环境设计中不仅要体现基地自然环境的特征,同时还要尊重相关的基地文化和满足使用者的心理要求。其次是建筑环境方面,包括建筑实体形态、庭院空间等。其中建筑的形体构成和院落空间的组织是重要的设计内容,依据被动式设计原则,这部分具有最大的灵活创造性,为建筑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思维、施展设计技艺的空间。设计师利用各种被动式设计策略来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最后是室内环境方面,包括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以及室内环境。在具体设计中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与整体创新思想的结合,是提高室内环境品质,达到生态化目标的主要途径。

环境艺术设计既要解决与传统相同的许多问题,同时要面对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城市反战的空间问题以及建筑自身环境发展的要求问题,因而就生态化设计程序与方法而言,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与以往设计方法的不同。整体设计方法面对比较复杂的设计对象时,为了减小和避免偏差,要求有多种设计判断方式,以构成合理的、科学的设计过程。

第一是根据事实学的方法论,强调社会生活对环境设计的限定性,因而设计以认识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为目的。第二是技术学设计方法。根据技术学的设计方法,强调利用高技术手段对环境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依靠技术学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设计选择来提供相当精确的能源需求和使用的数据,使设计分析和判断具备科学的逻辑性。第三是规范学的设计方法。这是环境设计中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将人们导入误区的方法。规范是人们通过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习惯方法和程序的记载,因而规范学的设计方法遵循现有的规定和常规做法,漠视对现实生活实态的实地调查,不关心社会生活方式因时因地而发生的变化,只凭资料、规范和专家的个人经验进行环境设计。完全以规范的设计方法创作容易导致设计的僵化和停滞,更无助于设计中生态思维的融入与设计创新。

整体设计方法是将以上三种方法的优势统合为一,使其相互弥补缺陷,从而形成整体设计方法的新模式,即从事实学的失态调查入手,以规范学的既有经验、资料为参考依据,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设计者的综合分析论证、评价比较,最终获得理想的设计结果。[3]

另外,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设计结果绝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整体设计的开放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客观要求。整体设计内容和复杂的系统性要求设计队伍由多专业构成,同时也要求设计师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过程的运用。

三、"功能论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恩格斯曾说:对于人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吃、喝、住、穿",即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精神方面的创造。我们战国时代的墨子也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与普列汉诺夫所说的使用功能先于审美功能的道理具有同一性。功能是决定设计存在的基本前提,可以说没有功能的需要,设计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依托。所以设计的首要要素就是功能,各种功能价值的追求是环境艺术设计追求的第一目标,设计中的功能论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来。其方法是将造物的功能或设计所追求的价值进行具体分析、综合整理,以形成更为细致、完整、高效的结构构思设计,使之在符合功能论的基础上凹显艺术之美。

功能作为设计的核心部分,同样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中占有较高的分量,功能论方法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设计的构思以功能系统为主。这种以功能为核心的设计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环境设计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同时,功能论方法融合了系统的思想,将功能分析与造型要素结合起来,使设计各功能要素之间结构更为合理,更能满足环境的艺术美及其功能美,从而完成设计任务。

四、"多样性统一方法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多样统一的原则和方法。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看,多样性都是城市环境的天性,错综复杂并相互支持的多样性是城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在圣马可广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人远眺大海,有人漫步谈心,有人喝咖啡,有人听音乐,各得其所,各享其乐。因此,既要保持它的多样性特征保持原有的特色和生活氛围,又要强调多样性不能忽视统一性。城市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应从城市的总体角度来把握。城市是不能机械分开的整体,应该是完整的,有机的。就好像上海的外滩建筑,其之间就表现了一种相互协调的多样性关系,无论从建筑风格,材料还是从立面构图和装饰风格上,都做到了建筑与环境的相互统一。

城市中新老建筑及其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注重环境空间的序列和空间的融合是建筑环境设计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与空间环境要素建立相应的关系而使新老建筑联系起来,如空间体的插入,形成围台,互迭,造型,拓补等关系和中心,轴线,平行,坐标等几何关系。另外,通过与实体要素建立相应的关系,联系新老建筑,通过基面建立各种关系,使新老建筑结合成一个整体环境。

五、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方法众多,门类广泛,学科交叉频繁,这些方法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而得出的。设计方法论跨越了科学方法论和艺术方法论两个领域,是一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论,这是由环境的本质决定的。艺术方法论当然不能脱离艺术哲学的范畴,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并重是萁必然现象。环境设计又是一种应用技术性行为,在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论也许会随着人类对环境艺术认知的提高而变得形式更加多样,而继承下来探索的精神和思考的哲学。到那时候,设计方法论更加系统,更加全面,而设计也更加灵活和富有时代的创造性,正是在这种系统和灵活的反复交替中,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将趋于人性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高丰.新设计概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2] 李立新.设计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瑞君.环境艺术设计十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

[4] 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鄂.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 王娟.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论[J].广西轻工业,2009.(4).

[1] 戚昌滋.现代广义设计科学方法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P.94.

[3] 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P.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exuelw/2524.html


    上一篇:教育论文哲学方向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浅论建筑设计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