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提高植物耐盐性的几种方法

发布时间:2017-11-15   |  所属分类:作物生产: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耐盐能力评价是植物引进、筛选和育种的研究基础。本文总结耐盐植物的主要评价方法,分析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评述。

农药学学报

  《农药学学报》(双月刊)1999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面向农药研究工作者、植保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旨在及时、全面报道农药学各分支学科有创造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综合评述,是了解我国农药研究动态的园地。

  1 耐盐性研究的背景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无序化进取,土地盐碱化与水土流失和大气污染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生态环境的首要三大因素。抑制土壤盐碱化,改良利用现有盐碱地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通过引种、驯化、培育等技术措施,筛选出一批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绿化植物。这将为改良土地盐渍化,提高沿海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保障。

  植物的耐盐性是许多性状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表现,不同植物由于其耐盐方式和耐盐机理不同,使得其生理代谢和生化变化也不同。植物耐盐性生理生化指标是研究植物耐盐机理和耐盐能力的基础,可以用来评价植物的耐盐性以及筛选优良的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当前,对植物耐盐能力的评价指标,根据植物分布区域及生理生态特点各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很好的推广适应价值,大多是调查的方法,但是仅用调查的方法难以明确植物的耐盐水平和阈值,而且植物有复杂的生理和组织结构,因此,评价其耐盐能力的指标很多,确定植物耐盐性评价指标,对植物耐盐性强弱的判断十分重要。

  2 耐盐植物筛选的方法

  2.1直接法

  一般是通过不同盐分梯度进行大田试验,采用砂培法、简易水培槽培养、试验田试验设计、营养钵培养、盆栽和水培盐胁迫等方法,依据不同树种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势及其相应生物表现和适应性对其耐盐性进行评价,评选出不同树种的耐盐性适应性梯度分布。

  虽然,这种经过调查植物生长量、成活率、发芽率等表现性状指标,筛选品种的方法比较明了和直观,但是这种方法对树种的推广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2.2生理生化指标法

  即通过测定植物体内的一些生理生化因子,根据它们的变化来区分不同植物的耐盐程度。一般采用测定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外渗电导率、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而推导出不同植物的耐盐表现,但是目前测定的生理生化指标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其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能够找出耐盐性生理生化指标在耐盐性上的特点,制定统一的测定标准,将对耐盐植物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2.3 混合法

  这种方法是在植物耐盐性评价时既考虑生长状况等形态指标,又考虑生理生化指标。目前,这种方法应用较多,也是相对比较科学的方法。在形态指标的选择上,大多数人引用了“盐害指数”[1]或“盐害发生率”等综合性指标[2]。谢小丁等[3]通过盐池浇灌盐水模拟大田试验和田间试验,界定了9种有代表性的耐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上的耐盐能力。张玲菊等[4]通过水培试验,根据新梢生长量和新根数以及叶色等综合生长表现对27种常用绿化造林树种的耐盐碱能力进行了评价,筛选出8种耐盐性强的植物和7种中度耐盐植物,是良好的盐碱地绿化造林树种。选取这样的评价指标比选用某一具体指标更合理。在生理生化指标的选择上,主要考虑脯氨酸、膜透性、抗氧化酶、叶绿素含量和矿质离子。同时,绝大多数的耐盐性研究在生理生化指标的选择依据上并没有太多的说明。

  3 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对耐盐植物的研究作了比较多的工作。在进行植物耐盐水平鉴定时,有较多的评价指标,但是目前还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①绿化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等外界环境条件不一致,还没有形成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树种的耐盐植物筛选体系。②自然环境下的盐生植物立地条件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土壤和地下水盐渍化程度以及与植物群落的对应关系研究还很少,忽视盐生植物群落的动态监测和研究,耐盐植物筛选多在对植物个体生理生化的研究上。③在盐碱地绿化中,可供选择的优良绿化树种较少,景观较单调。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系统性研究,形成一个多样性的全面的耐盐植物筛选体系。同时,要加强耐盐植物育种工作,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耐盐性改良向人工控制的方向发展。此外,由于耐盐植物筛选区域试验做的不够,应加强在各个地区进行研究,尤其是上海、江苏等地,从而广泛筛选和深入挖掘优良耐盐植物,为广大盐碱地区耐盐碱园林绿化植物的全面选择提供有力理论依据,为适地适树原则的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uowushengchanlw/18742.html


    上一篇:大果沙棘丰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菇木林经济见效型封山培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