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双季晚粳稻曲病的有效防治时间与药剂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6   |  所属分类:作物生产: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稻曲病是粳稻上发生非常普遍的病害。该文就不同时期及不同药剂防治粳稻稻曲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用药2次药效都在81.82%以上,由高到低依次为75%肟菌酯·戊唑醇WG、325g/L苯甲·丙环唑SC、125g/L氟环唑SC、24%腈苯唑SC、40%己唑醇SC;不同时期75%肟菌酯·戊唑醇WG在破口前10d、破口初期各用药一次防效优于仅在破口前10d或破口初期用药1次。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杂交水稻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43-1137/S,国际刊号:ISSN1005-3956。杂交水稻杂志社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本刊为刊。自创刊以来,被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杂交水稻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由稻绿核菌浸染所致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黑穗病、谷花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在南方水稻区该病主要在中晚稻上发生,轻则1个穗中出现1~5病粒,重则多达数10粒,病穗率可高达10%以上,不仅造成稻谷产量下降、千粒重,降低出米率及品质降低,而且病菌含有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对人可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1].

  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的发展和施肥水平提高,稻曲病在我国各地稻区普遍发生,尤其是粳稻在南方作中晚稻大面积推广种植后,有加重发生趋势。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因其抽穗花期与雨日、雨量天气相遇概率大,极易诱发稻曲病的发生流行,已成为制约南方粳稻推广的重要因素。本文就选择不同时期及不同药剂进行防治粳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调查其应用效果,为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粳稻,品种为甬优1538;栽培方式为双季晚粳,抛秧栽培。供试药剂为125g/L氟环唑SC(巴斯夫欧洲公司)、24%腈苯唑SC(陶氏益农公司)、325g/L苯甲·丙环唑SC(先正达公司)、40%己唑醇SC(陕西先农生物科技)、75%肟菌酯·戊唑醇WG(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江西省上高县锦江镇新华村双季稻区进行。试验田土壤为沙质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一般,pH值为6.0,杂草密度较低,管理水平中等。粳稻于6月22日播种,7月19日抛秧。试验设8个处理(详见表1),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24个小区,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筑小埂分隔,周边设保护行。试验第1次用药于2016年9月2日(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基本齐平的植株比例为15%时)上午进行,试验第2次用药于2016年9月12日即破口初期;2次都采用WS-18D型号电动型背负式喷雾器,单喷头流量为0.8L/min,喷雾工作压力0.25MPa;每次兑水按450L/hm2折算小区用量喷雾。

  1.3 调查分析 试验于水稻黄熟期(2016年11月3日)稻曲病病情定局后调查1次。调查时每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5丛,调查记录总穗数和病穗数,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根据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T法)对防治效果进行差异性显着分析。

  计算公式为: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穗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穗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穗防效(%)=[(对照区病穗率-处理区病穗率)/对照区病穗率]×100;

  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稻曲病分级标准:0级,未发病;1级,每穗1个病粒;2级,每穗2个病粒;3级,每穗3~5个病粒;4级,每穗6~9个病粒;5级,每穗10个以上病粒。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的防效比较 从表2得出,本试验不同药剂用药2次药效由高到低依次为75%肟菌酯·戊唑醇WG、325g/L苯甲·丙环唑SC、125g/L氟环唑SC、24%腈苯唑SC、40%己唑醇SC.显着性分析,75%肟菌酯·戊唑醇WG与325g/L苯甲·丙环唑SC、125g/L氟环唑SC、24%腈苯唑SC3种药剂无显着性差异,但与40%己唑醇SC有显着性差异;125g/L氟环唑SC、24%腈苯唑SC、40%己唑醇SC3种药剂无显着性差异。5种药剂之间都无极显着性差异。

  2.2 不同时期的防效比较 从表2得出,75%肟菌酯·戊唑醇WG在破口前10d、破口初期各用药一次防效优于仅在破口前10d或破口初期用药1次。显着性分析,在破口前10d、破口初期共用药2次与破口初期用药无显着性差异,但显着性高于破口前10d用药处理;而破口初期药效显着性高于破口前7d用药1次。极显着性分析,在破口前10d、破口初期共用药2次与破口初期用药无显着性差异,但极显着性高于破口前10d用药处理。

  3 结论

  本试验得出,5种试验药剂在破口前10d、破口初期各用药一次对稻曲病都有较好的防效。不同时期防效破口初期用药要好于破口前10d用药。为了准确掌握防效,还需进一步进行田间试验,验证药效。

  参考文献

  [1]吕佩珂,苏慧兰,张建勋,等。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2:1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uowushengchanlw/19724.html


    上一篇:如何栽培推广金银花
    下一篇:栽培玉米的新技术与病虫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