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毅刚谈对学术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3-11-30  | 浏览:

期刊,杂志。相信这些东西大家都不陌生,学术期刊是期刊的一种,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 " 载文量多 " 、 " 收录量大 " 和 " 被引次数多 " ,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

学术期刊,顾名思义,其本身所应该承载的社会价值远大于经济价值。但是,就目前看到的学术期刊转体改制的实施情况来看,正在背离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提炼真理、净化精神的本质,一味强调经济利益使得看似繁华的学术期刊出版市场蕴含着无形的危机。本人就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要重点支持核心类期刊打造品质。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不能脱离整个国家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框架。但由于国家在这方面似乎还缺少可实际操作的方案,各地要么按兵不动,要么主动探索。随着主办单位的整体改制稳步推进,编辑部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改革实践更多地公开出去,即使听说某些期刊做得好,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在推进科技期刊改革初期,建议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成课题组,对学术期刊体制和运营机制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思路,引导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调研的内容:期刊改革到底由政府哪个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由谁认可和批准改革方案;主管主办单位的性质及其对期刊改革的支持力度;能赋予刊社多大的用人自主权和经营自主权;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利弊分析;改制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一般企业、生产企业);工商和税收方面需要什么样的扶持政策;已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刊社,税赋和各种社会负担到底有哪些;占刊社经营收入的比例有多少;编辑人员对改制的心理分析;改制以后编辑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本身属性变化问题;对聘用人员的职称评定问题;期刊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走向市场中的"市场"是否存在;市场是否愿意并以何种方式接纳期刊;国外期刊的经营模式;期刊经营与出版社经营的异同等。这些问题不搞清楚,改革可能会陷入混乱。

要鼓励大学学报实现开放办刊,打破学校的小圈子,根据本校学报的特色,有的放矢地充分吸收外来优秀稿件,提升办刊平台,全面提高学报质量。同时还要积极提高我省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的国际影响力,应积极把期刊推向国际市场,定期将期刊寄送给国际知名的高教研究学者、研究机构以及出版机构,主动参与高校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向国外的专家学者征稿,向国外读者展示我国高校学报的特色,实现我国高校学报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

要在大学、研究院所主办的学报、学术期刊编辑部引进岗位目标激励管理体制,选择适当的现代管理模式,提高学术质量,逐步向学科的国家乃至国际名刊发展,成为建设科教文化大国工程的一部分。

此外,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促进发展的观念,要大胆、积极、主动作为,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管理模式;要深入刊社调查研究,帮助他们解决或呼吁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请出版一批近年发展起来的交叉新兴学科、高技术创新领域的期刊。特别是支持一些单位申请出版科普期刊。尝试建立和实施科技期刊退出机制,调整学术期刊不尽合理的结构布局,使学术期刊更符合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6738.html


    上一篇:省级科技期刊《工会博览》最新目录以及优秀论文赏析
    下一篇:简述水利职称论文撰写特点和优秀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