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文学期刊 你们路在何方
知名纯文学杂志《大家》,近日被媒体爆出\"理论版\"一号多刊收取版面费,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已责令《大家》杂志停刊整顿。
曾在上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期引领风骚,在文学青年手中炙手可热的《大家》杂志,却身陷敛财\"风波\",乱象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内幕?如何保住这份即将继续亏损的纯文学刊物,走出困境继续发展?
卖版面实属无奈
创刊于1993年的《大家》,是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曾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纯文学杂志之一,一度每期发行量两万多份,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被文学界称之为一匹黑马。王蒙、汪曾祺、谢冕、苏童、格非等曾出任栏目主持。1995年,与红河卷烟厂联合设立中国文学第一大奖\"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额高达10万元。曾入选国家核心中文期刊,全国\"百佳社科期刊\"。全国文学期刊中仅《大家》、《收获》两次获\"鲁迅奖\"。众多文学青年,都以在上面刊登作品引以为傲。
就是这样一份曾经那样让青年怦然心动的期刊,十几年过去,却沦落到卖版面为主业的境地。
1998年,《大家》杂志社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道路,从此也走向了低谷。创刊至今,这份杂志因文学刊物环境不景气等原因,常年亏损,发行量由巅峰时期的每期2万册下滑到5000册左右,每本只有五六元的收入,日子并不好过。截至2005年,《大家》杂志社为了维护这个品牌,已经亏损了近2000万元。2005年后杂志社平均每年\"赤字\"就有70万到80万元。为了支付稿酬、印刷和人力等运营成本,无奈之下,出版《大家》理论版,成了\"补足\"成本的手段之一。
论文\"产业\"推波助澜
纯文学市场不景气是导致文学类期刊发生变化的主因,但同时社会上职称评审要求发表论文又对这一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扩刊、收费发文,已经成了全国很多刊物的普遍做法。据了解,《大家》杂志所扩增刊期的部分也参照了一些刊物的做法,默许中介机构对部分文章收取一定版面费,本部门也提取了部分工作经费。据悉,2011年收取44.6万元,今年前6月收取30万元,这些费用完全用于维持纯文学刊物的营运成本。
事实上,对于《大家》因为一号多刊滥发论文敛财而被停刊,文学界很多人表达了遗憾之情,作为一份专业的文学杂志,《大家》的文学品质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也不希望这样一个\"文学重镇\"就此消失。
文学期刊何去何从?被曝光的一正一邪的《大家》杂志,是庞大的论文市场的冰山一角。据有关人士估算,我国论文买卖的\"产业\"规模已近10亿元,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整个产业的涉及面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有网友为之辩护说,如果不改革\"论文至上\"的能力考评机制,论文买卖就难以杜绝,而论文买卖一日不断绝,就会出现更多的分裂的杂志\"双生子\"。
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和《大家》一样,目前不少纯文学刊物陷入低谷,生存环境困难重重。
首先由于报纸版面的增加,担负了不少原来文学期刊的功能,分去了文学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作家们也因为稿酬的吸引及报纸影响力较大而投入为报纸写作。其次,由于出版可能获得更广泛的承认,使得一些优秀作品更加倾向直接出版。再加上文学界现在以长篇小说占据主导地位,中短篇小说已没有当年的风光,文学期刊渐渐只起扶持刚出道的年轻作者的作用,很难捧出精品力作。再者,由于网络日渐繁荣四通八达,甚至有大量免费大餐,早已习惯无纸化阅读的读者自然而然地遗忘了文学期刊。因此,用\"四面楚歌\"来形容文学期刊面临的困境似乎并不过分。
对于《大家》的悲剧性命运,对国内诸多文学类期刊也算是个警示。《大家》杂志副主编韩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杂志如果能被法外开恩,回到政府救济的老路上,也许是最好的救赎方式。随之迎来的是反对的声音,持该意见的人认为,如果靠政府拨款,杂志未来几乎注定是不死不活的小圈子读物,于文学于社会几无价值。
圈内人如是说
《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因为文学期刊代表国家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尤其是地方性纯文学期刊,担负着丰富地方文化生活、培养地方作家的重任,如果它们和时尚刊物一样推向市场,刊物的方针也许会被迫转向媚俗,那将是文学界的损失。为此,对纯文学期刊应予以政策扶持,即实行适当的扶持和保护性政策,比如在税收政策上对其实行免税或减税。此外,国家和地方财政能够拨出专款用于扶持纯文学期刊。
媒体人沈仰佑:一些纯文学期刊早已不是什么襁褓中的婴儿了,它应该而且必须勇敢地走向市场,自闯天地。政府固然可以适当扶持,但决不能老是\"抱\"着它走,更不能越俎代庖。因为弄得不好,不仅会影响其自立自强,反而会减弱它的勇气和活力,乃至折短它的寿命。2010年,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这对纯文学刊物的出版者来说,确实面临生存危机的紧迫感。那么,如何保护纯文学刊物?主要有两条:一是增加稿酬,这是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尊重;二是不要一刀切地将文学刊物推向市场,因为这是不利于生存的一招险棋。
文学杂志主编助理周立民:既然现在都在说文化体制改革,文学刊物的体制可不可以改一改?我赞成像二三十年代,鲁迅、胡适、巴金、靳以等前辈那样办同人刊物,现在社会阅读趣味分化极其严重,还去搞那些包罗万象的刊物恰恰是文学刊物的自杀之路。为什么郭敬明、张悦然办的刊物就有那么多读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当全面研究。从文学刊物而言,哪一份有风格有特色的刊物不是同人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67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