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17空难:谜团的持续对谁有利

发布时间:2014-07-22  | 浏览:

  乌克兰当地时间7月17日16时左右,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波音777客机,在自荷兰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过程、途径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上空时突然失控,坠毁于距俄乌边境约50公里、乌克兰一侧的察赫塔尔斯克地区格拉博维村附近,机上包括15名机组人员在内,共298名乘员全部罹难。

  飞机坠毁事故集中发生于起飞、降落两个阶段,进入航线巡航阶段后发生这类事故的概率微乎其微,正因如此,事故发生后,国际舆论和各国政府迅速把目光锁定在“被击落”上,而事发地又恰是乌克兰政府军和亲俄罗斯的东乌武装连日激战、曾导致多架乌军用飞机被击落的热点地区,因此尽管国际空难调查尚未全面展开,更未得出权威性结论,但包括“嫌疑三方”(俄罗斯、乌克兰两国政府,和亲俄武装的政治“实体”——“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在内,方方面面都倾向于认定,这架不幸的客机是被击落的。

  从目前所能获得的线索看,倘果真系击落,误击的概率极大,而使用的武器,则极可能是俄制“山毛榉”地空导弹。

  之所以说误击可能性大,是因为这架客机本身并不对嫌疑三方构成任何威胁,恰相反,正陷入政治僵局、竭力争取国际社会好感和同情的三方,即便从利益角度也很难对民航客机动击落或嫁祸的邪念,因为击毁民航客机,杀死大批无辜乘客,在和平年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全球目光聚集下更难掩人耳目,一旦真相曝光,始作俑者必将付出最沉重代价。而“凶器”之所以锁定“山毛榉”,是因为客机当时飞行高度在33000英尺(10000米)左右,一般的高炮、肩扛式地空导弹鞭长莫及,某些小道消息渲染的空对空导弹则因飞行员的攻击行动受到更多限制、目标识别更容易等因素,而很难被采信,“山毛榉”这种俄制导弹,恰是包括亲俄武装在内,嫌疑三方都拥有、可以“够得着”客机的武器。

  事发至今,大多数官方、民间推理,都基于“山毛榉”、“击落”两大要素,但指责对象却截然不同。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官方的公开立场,是认定击毁、认定导弹系从亲俄武装控制区发射,但不“锁定”责任人,强调需要更多调查和证据才能确定,不过强调俄罗斯应承担相应责任,理由是“俄支持和纵容亲俄武装,导致东乌武装冲突持续”,欧洲各国也大抵持相近立场;乌克兰政府则一口咬定,客机系亲俄的“恐怖组织”击落。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俄官方的公开立场,则同样认定击毁、不否认导弹可能系从亲俄武装控制区发射,但反对“锁定”直接责任方,认为这样做是“先入为主”、“有罪推定”,俄方还指责基辅当局拒绝继续停火,执意用武力解决问题,是导致东乌危机持续的罪魁祸首,因此应对此次悲剧负责。至于亲俄武装则莫衷一是,但大多数发言的首领都坚决表示“本方没有责任”。

  嫌疑三方不那么官方的表态则更加直率一点:美、欧、乌许多政治人物和消息人士或明白或含蓄地列出许多似是而非的证据,力图证明事件是亲俄武装所为,而在背后撑腰的俄罗斯也难逃干系;俄和亲俄武装方面则动作相似、方向相反,所不同的,则是多了一些“对方可能嫁祸”的阴谋论假说。

  尽管嫌疑三方先后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国际调查”,但实际行动和政治姿态间仍存在一些差距:被亲俄武装找到的一个黑匣子,已被“争分夺秒”送到俄罗斯手中,有消息称,一个属于欧安组织的空难调查小组在试图接近某个飞机残骸坠毁区时,受到控制该地区亲俄武装有意无意的阻挠。种种迹象表明,嫌疑三方都希望国际调查能得出有利于本方、不利于对方的结论,但不希望相反的线索、证据落入世人眼光之下。这种态度,加上残骸分布广、夏季天气条件恶劣,当地又处于战区等客观因素,将导致MH17空难真相谜团的持续。

  科技论文发表范文:电力科技论文发表利用缆道测验的经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784.html


    上一篇:热烈祝贺编辑部成立六周年-------老客户回馈返利
    下一篇:融资20亿,如何解读魅族的反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