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战”的前世今生
大约是在2004左右,正逢博客热潮席卷全球,由于彼时博客产品的使用门槛较高——与后来流行的“140字表达”习惯不同,很多用户开通了博客,却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大概是出于推广博客写作模式的初衷,一种名为“The Interview Game”的游戏逐渐兴起,并最终成为跨国界的社交方式。
“The Interview Game”的游戏规则,简单来说就是由一名博客用户选择他的一位好友,并对后者提出五个问题,问题类型可能会涉及隐私,但大多属于人畜无害,比如“你最讨厌哪一部电影”、“你最近一次自渎是在什么时候”等,被选择的用户则需要逐一回答问题,并继续选择自己的一位好友,附上请他回答的五个新问题。你可以将这种网络传统,理解为“冰桶挑战”的雏形。
首先,“点名时间”的问题数量由固定的5个变成了不受限制,甚至有惊人的100个问题的版本流传,中国网民似乎很难克制自己对“合法八卦”的欲望;其次,“点名时间”的机制被潜移默化成了固定问题,而不是由回答者自己出题,这种“只答不问”、“复制粘贴”的流程,无疑更加省事,也更为自私;最后,为了让每一次点名都不落空,中国网民给“点名游戏”增加了设定,即“响应点名、并回答问题的人,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以获得10个Q币/可以拯救世界某处一条危在旦夕的生命”,彻底将之向世俗方向引导。
Twitter的诞生,为社交网络真正赋予了媒体属性,尤其是当名流与公众被搁置到了同一水位的广场上后,“私人事件公共化”取代了传统报纸上的娱乐版面,让隐私不再隐私,秘密再无秘密。在“冰桶挑战”之前,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从观众席上拉来包括詹妮弗·劳伦斯、安吉丽娜·朱莉、布莱德利·库珀、凯文·史派西在内的一票当红明星进行集体自拍,并在分享到Twitter之后创造了史上转发量最高的消息,也是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一起案例。
若以简单的营销模式来复盘“冰桶挑战”,自然又会落到“三板斧”式的套话中——病毒传播、创意设计、明星助推等,几乎所有成功的营销事件,都可以使用这套万能钥匙一—所以,既然需要归纳,不妨更深入的接近其本质。
《社会学概论》对集体行为的定义是:“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例如集群、骚乱、时尚、流行与恐慌等。”后来,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提出的Kitsch(刻奇)概念——特指自媚、自愚和道德捆绑——其实并没有从理论上超出社会科学的既定范畴。我以前这么吐槽Kitsch:“马尔克斯去世,一夜之间人人都是《百年孤独》的读者,扼腕悲泣。奥斯卡颁奖典礼举办,网络上便凭空多出指点江湖的资深影评家,觉得学院派的评委完全不如自己有眼光。世界杯如火如荼,很多人也四年一次的披上球迷外衣,对着欧洲球队出征时的西装合影花痴。”
严格来讲,雷军是“冰桶挑战”在中国的首位应邀者,其关系链是: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点名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马克·扎克伯格点名比尔·盖茨,比尔·盖茨点名俄罗斯投资巨头DST的创始人尤里·米尔纳,尤里·米尔纳又点名了他的投资对象之一、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
但是,就在雷军接受挑战的前一天,也就是上周日,一加手机的创始人刘作虎“截胡”了雷军,他在没有被点名的情况下,主动发起“冰桶挑战”并迅速自拍了视频发到微博,成为实际意义上“冰桶挑战”在中国的首位参与者。
随着周鸿祎、李彦宏等光环加身的大佬相继宣告加入,“冰桶挑战”似乎也有风靡中国社交网络的势头。不过,与美国人乐在其中的纯粹精神不同的是,中国科技大佬们的行为,看上去都“有所图谋”,目的性表现得极强,比如周鸿祎就拖沓了近三分钟的时间,用作自我宣传,并在微博上教育用户要用360学术搜索了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而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更是将果壳的品牌LOGO和SLOGAN放到了GIF图片的最后,直白的做了一场硬植入。
当然,要说娱乐效果,小米的两名副总裁在给雷军浇完冰水后,都以为对方会伸手拿回水桶而同时松手,将水桶扣到了雷军的脑袋上,无疑可以打到满分。
文化文学期刊论文发表范文:文学评论论文发表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9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