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核心不是纸,是光

发布时间:2014-09-24  | 浏览:

  我很喜欢Kindle2这个电子阅读器,最近跑来跑去,空隙时间一直拿它读书。年后断断续续看了苹果二号人物《沃兹传》,乐嘉的《本色》,二战纪实文学《巴黎烧了吗?》。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本来已经有了多种版本,还是忍不住下来一个电子书,在火车上看到天亮。

  书痴的癖好在于把所有的藏书随时随地带在身边,现在有了Kindle,聊以慰怀。那天游览蒲松龄故居,人在旅途,没办法回书房找欢喜的《聊斋》版本,于是直接下了一本人民文学版的《聊斋》,阅读乐趣无障碍。

  网上书店较之于实体书店,最大的优势就是更丰富的选品,也就是所谓的“长尾”,Kindle将这种长尾效应进一步发扬光大。所有的纸质书,无论曾经多畅销,总有一天会面临停止印刷的命运。可是,只要亚马逊在,Kindle电子书就永远不会停印。

  另外,畅销书Kindle版基本比纸质书便宜50%,非畅销书也平均便宜25%左右,还有很多版权已过期的书在Kindle上完全免费。

  从购买方式上讲,Kindle电子书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购买,而且10秒钟后即可得到。从阅读体验来讲,你可以在电子书上随意做笔记、搜索相关类容,视力不好可以放大字体等。从便携性讲,你在旅行中若有一个Kindle,基本上就有了一个随身图书馆。

  我们的生活笼罩在光线过于充足的环境中,我们对黑暗的理解太过狭隘,光线使人们缺少了真正的孤独感和内省。这是一个光污染到了令人发指的时代,眼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每天早晨,随处可见眼睛红肿眼神困乏的人们,当手机成了一项体外器官,海量的信息与视频随手可取,都在挑战眼睛的承载程度。《黄帝内经》中说,多视伤血。过度用眼,势必削弱人的气血。在信息时代,保护眼睛才是捍卫阅读的重中之重。

  Kindle Paperwhite 的专利是前置光源,好似阅读之时,旁边有一台光线均匀柔和的台灯,灯光下照到纸上,然后光线反射到眼睛;而液晶屏的灯光则是直接射进眼睛,有点类似用肉眼直接看台灯。iPhone或Ipad,都是明亮的背光式液晶显示,在色彩处理上臻于完美,但无法在强光下观看,只适宜在室内环境下欣赏。

  Paperwhite 2 妥善解决了第一代屏幕发光光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有些朋友反馈,在屏幕底侧有些许漏光现象,但无伤大雅。无论是弱光或强光环境下,其屏幕一成不变,极其接近纸张的颜色。

  关于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优劣,我不愿多言,孰轻孰重,孰好孰劣,列位看官心中都有定论。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胸怀,看待电子书这件事儿。

  纸媒转型,报人革新,最难改变的是心中无法割舍的纸崇拜。我做过多年报纸,深知每一位从业人员,都根深蒂固地认为,只有印在纸上的新闻或广告,才是真实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纸,也不是鸿蒙之初开天辟地就有的,相对于竹简皮革,纸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相对于现代科技,纸张就是一件古董。

  对于纸张附着的情怀、温度与触感,这些都是爱书人难以割舍的。只是,在移动时代,阅读更加碎片化,传播更加多渠道,在今天,行万里路的意义大于读万卷书,独居一隅困守一室,穷首皓经的做学问,似乎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了。有很多鲜活的知识,有很多独特的风景,你只有在一线和中心城市,在和高手的碰撞中才可以看到学到。知识拥有量的多少,不再是职场制胜的砝码,随时随地和网络世界的对接,才是重要的。虽然我至今还是很向往坐拥书城读书到老的惬意,然而,亲,世界真的变了,如果一味抱残守缺,终将错过网络飞驰的高铁。

  我喜欢Kindle的另外一大理由是,它可以调节光亮度。读书是需要视觉环境的,很多时候不宜读书。我少年读书,乡村中学晚自习常常停电,每每备以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下,躬身念书,那是一段温暖的记忆,但也由此患上近视。今天读书,视力更不比少年,字号小费劲,光线暗费劲,阅读的愿望不减,但阅读的能力却在下降,电子书不然,字号大小,光度调节,分分钟搞定。

  阅读的核心载体不是纸,而是光。纸张只是阅读的一种载体,绝不是唯一的,但是如果没有了光,嘿嘿,那还谈什么阅读?

  核心文学职称论文发表范文:哲学评职论文发表浅谈不断超越的哲学功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8072.html


    上一篇:58.5%大学生毕业转移档案关系时遇麻烦
    下一篇:大数据会抢了咨询公司饭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