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评职范文浅析公园景观改造概念方案设计(2)
这一广场景点布置丰富,因而在将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大体保留,只是在站台后侧景墙的形式上做了相对的调整,将原来直线形的展示区域分隔成倾斜的排列式展示景墙,将宣传画以一墙一画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更显直观,展现方式也更为独特,并有更大、更独立的空间来以文字的形式介绍每一幅宣传画的发展历史。一步一画一文,以此吸引游人兴趣,景墙以下采用草坪作为铺装,将自然与历史紧密结合。
整个广场在地面铺装上增添一条条弧线形式的仿真作旧的铁轨铺嵌于其中,增加趣味,突显历史氛围。
由南向北处,将道路改建成为一条介绍杭城铁路历史的景观大道,整条直线大道均由铜、石料铺设而成,上面雕刻介绍杭州铁路百年历史的文字,显示这些杭城已走过的发展足迹。
3.3 \"金衙庄遗址\"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场地内植有一棵有着700多年高龄的老香樟树,这是当年的金衙庄公园\"小太湖\"池边的一棵树,也是延续保留至今的遗物,很有历史纪念意义。现这棵百年大树依然矗立如故,犹如见证此地百年荣华。
为了突显并重拾金衙庄公园当年繁华,特将现树立于\"铁轨之音\"广场前的\"金衙庄遗址\"铜雕搬至此处并平铺凿嵌于老香樟树底下的地面上,让历史的痕迹叠合在记忆的肌理上。这一幅雕刻的杭州老地图,上面的标记都用手工绘制而成,每条街巷都清晰可见,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杭州老城墙和城门,这张地图,原貌重现了当年杭城第一私家花园的风采,刻着杭州百年。历史与历史的结合,让游人在享受外在繁华商业配套的同时,又可以倚靠着树龄听历史的声音、观历史的足迹。
在老香樟树的东面位置,现将布置一堵作旧的景墙,配合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带游人回到当年的时光。
3.4 主入口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该区块原是供公园周边居民晨、晚练用的小型广场,且位居于整个公园的中心区域,另外,由于金衙庄公园是一个带状形公园,所设置的入口较多,相对分散不集中,因此把此地作为整个公园的主入口较为合适,一方面与园内道路联系方便,另外,集散功能使游人更方便快捷地到达公园内。
作为公园绿地的窗口,入口广场在造型上需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因而在对主入口区域的设置上,将在入口靠沪杭铁路处树立入口景墙,配合带状喷泉来突显整个主入口广场的气势。布置花木、草坪、雕塑、园灯、地面铺装等园林要素,使之最大程度地反映该公园的风貌特征,让人到此就能感受到公园的艺术魅力。
在地面的铺装上,该区域采用钢条与花岗石的相间结合来体现公园主题。
3.5 \"城市之本\"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广场上树有一块描述杭州水厂发展变迁历史的景墙,景墙上挂着六幅铜制老照片,都是当年杭城第一座自来水厂——清泰门水厂的旧景,旁边则设置了一组老式自来水龙头和水桶的铜雕。通过这些与水有关的参与性小品,来纪念1931年杭州第一家水厂清泰门水厂的建立,并唤起人们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改造过程中,将基本保留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小品,只是设置的位置上将会发生微小的移动变化。整个广场地面的铺装将会延续主入口广场的铺装形式,并在中心位置添设木质铺装和钢化玻璃,制造丰富的层次感。特别是钢化玻璃将以\"水\"的涵义来提升整个广场的景观价值,\"水\"下铺设细沙、卵石和一些仿真自来水管,在观景的同时也更为直观的述说水厂的历史。原先的历史景墙将改造成自来水网格形式,丰富景墙造型。
广场往北方向的小山坡,由于地势的增高,是观看铁轨及火车行驶的绝佳位置。原先建有一座凉亭,形式较为古化,为配合整个广场的现代气息感,现将凉亭拆除,建立一座观景钢制步行桥,沿着地势拾阶而上,步行桥的桥面部分镶嵌小块彩色玻璃马赛克作为点缀,丰富桥面景观,并在桥上设置几组钢制休闲坐椅,供游人在赏景的同时休憩使用。
4.总结与展望
杭州金衙庄公园是一个有着多元历史文化的城市景观公园,在原有公园建成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老实说,有些难度,因此我在规划中充分考察了其周边环境,更注重公园内容、风格上的有机联系和互相补充,强调公园在改造前与改造后能够互为融合,景观特征明显,生态环境更优良。
设计以人为本,景观设计是社会的,我觉得我们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结合生活,在设计改造中把对舒适性和实用的追求放在首位,不忽视对人与社会的关心。此次的景观改造设计,我希望运用景观和生态的有机统一,结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和文化内涵,强调设计基地的\"场地气质\",帮助空间转化为有意义的场所,缓和新与旧之间的冲突,建立起人与环境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以景观语言的方式向游人展示出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希望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保护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加)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anlilw/9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