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小议节约型园林建设及养护管理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管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建立节约型园林工程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生态园林建设体现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每一个环节。文章以某城市为例,对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养护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具体技术措施。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城市绿化,养护管理

  1 科学规划,建设节约型园林城市

  1.1 合理规划,因地制宜

  把建设节约型园林的理念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中,加强对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方案审核把关,合理规划、均衡布局各类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在规划设计时,注重自然与生态整体效应相结合,控制过度人工化,引导各项节约措施的应用。在规划设计中,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优先使用乡土树种,从绿化品种的搭配、层次、适应性等方面综合衡量,合理搭配植物和种植结构,做到景观塑造简约化。

  1.2 控制工程造价,加强资金监管

  对绿化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把关,通过严格控制一些不必要的元素,降低新建绿地虚高造价。同时,加强对施工中项目管理、资金使用、质量控制等工程管理和监管。

  1.3 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人为浪费

  要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壤资源。园林中所需要的回填土和种植土,大多来自于山地和农田,大量的园林土方工程势必对山区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回填土由于有机质匮乏,导致植物生长不良而需要大量的人工灌溉来维持,不仅带来高昂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与养护费用,而且造成水土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和生态特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水面、坡度、植被。要避免大规模盲目的地形改造,充分利用场地原有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节约施工成本。

  1.4 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推进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可以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提高城市的环境景观和生态效益。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城市绿量,提高绿视率,还可以对建筑物起到保温、隔热等作用,间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充分、合理利用城市零散空间,如在零散的街角、路边、楼前屋后,合理地植树种草,发展立体空间绿化,因地制宜,推广屋顶绿化、墙面等垂直绿化方式,可有效改善城市土地紧张。如某市2003年按\"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的要求,栽植爬山虎,发展立体绿化,增加立体绿化2. 3 万m2,丰富了城市景观。

  1.5 保护绿化成果,防止占用、改造

  要加强城市各类绿地监管,制定和完善各类法规标准和规范,不能因为开发或其他各种原因而随意改变用地性质、用途,不能随意占用原有的绿化用地。对现有绿地的改造要慎重,对于城市边缘地带或城市周边具生态和防护功能的绿化带,应尽量保留原生的植物、地形,培育自然植物群落,这样既节约资金又能达到简易维护的作用。如潞城市迎宾大道、铁路沿线两侧的绿地,在建设初期保留原有的毛白杨、侧柏、榆树、柳树,目前长势良好,节约了大量的建设和维护费用。

  1.6 提倡适地适树,推广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对原产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相对于其他外来物种,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易养护管理,也有利于营造城市自然风貌。多年来,潞城市在城市绿化中逐步淘汰部分不适宜当地栽植的苗木,大量采用洋槐、臭椿、国槐、毛白杨等抗旱耐病虫害的乡土树种,选用珍珠梅、棣棠、连翘等耐修剪的花灌木,这些苗木生长健壮、冠大荫浓、抗寒、抗旱、抗污染、适应性强,发挥了最大的生态效益,可大大减少人员投入和养护成本。

  2 科学养护,节约养护成本

  2.1 树立生态理念,转变科学养护观念

  建设节约型园林,是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一项重要的长期的任务。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考虑生态、建设、养护、艺术等各方面的关系;要树立构建生态城市的理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新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园林管理者素质,发挥科技对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支撑作用;要加大节约型园林绿化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推广运用。只有通过政府决策到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园林绿化真正实现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开展节水措施,建设科学节约园林

  节水型园林节水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广泛使用集水技术,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建设节水型园林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1)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①建设雨水回收系统,新建、改建绿地增加渗水井、储水池、自然渗水沟、盲沟、雨水下渗等多种雨水回收利用形式;②推广中水灌溉,在城市绿地内铺设再生水市政管网,具备条件的园林绿地基本都使用再生水灌溉绿地。如潞城市在207、城际线、309等道路沿线绿地均铺设再生水管线接入绿地,并投入使用,实现灌溉面积近60 万m2,改变过去依靠井水和自来水灌溉的方式;(2)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不仅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还要采取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措施。(3)发展喷灌、微喷、滴灌等灌溉技术,避免浪费水资源。此外,根据气候变化、土壤情况和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灌溉作业,同时,切实加强对绿地中取水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管理,以确保灌溉设施保持完好,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减少浪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anlilw/969.html


上一篇:对新形势下中小城市管理体制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农村宅基地的登记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