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论述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本文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布局;论述

引言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整体设计应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将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等加以全面整合,最大限度降低城市能耗,减轻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城市发展战略涉及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生态、交通、就业、服务、能源、治安、水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重点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与运用。我国在1996年正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直至2003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沿着\"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人的和谐\"这两大主线,进一步探寻城市活动的理性规则,城市与自然的协调进化,通过平衡、自制、优化、协调,最终达到城乡之间的协调与统筹。可以看出,在城市本身发展途径方面,可持续战略侧重于与自然的平衡以及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如何满足人的自身需求。

二、城市布局优化设计策略

1从集中发展走向分散化集中

我国一些城市采用单核心—圈层的集中发展模式,由中心向周围一圈一圈的蔓延,而大量的如商业、居住、交通、服务等活动仍发生在核心处,在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加重中心城区的负荷,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和秩序混乱,甚至会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改变这种现状,需对城市内部结构作根本性的调整,让城市呈

\"指状\"向外密集发展,并增加绿化与城市的接触面,以利于自然风渗入市区,净化城区空气,改善城区气候条件。具体方法为促进卫星城的发展,或开展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将一部分功能分散到周围的卫星城去,形成一些功能完善的并且由开阔绿地包围起来的城市单元,这样能在某种程度上将\"母城\"的规模固定下来,减轻中心区的各种负荷。在规划设计时,可适当的将工业从母城迁到外围新建的卫星单元去,而周围卫星城由于绿化率较高,具有生态和气候调节功能,能容纳和稀释一定量的污染,这样能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减轻环境污染。

2建筑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为防止出现\"逆温层\"等不良环境效应,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建筑的空间布局模式,可将高大的建筑布置在城市中心附近,将低矮的建筑布置在靠近城市边缘的区域,这样能有效避免在城市中形成藏污纳垢的城市\"人工盆地\",从而恶化生态环境。

三、城市开放空间可持续设计策略

1建构连续的城市总体山水格局

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应维护区域自然山水格局,并主动补充构建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的自然山水地貌。建构连续的城市总体山水格局具有\"环境\"、\"生活\"、\"意象\"三个方面的意义,它以地形地貌三维空间为基础,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城市绿地系统设计

2.1城市绿表皮设计。城市景观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赏建筑美为主的城市硬质景观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为主的城市软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不仅能美化城市,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将硬质的景观进行\"软化\"、\"绿化\",如对城市建筑物表皮进行改造,通过建筑立面绿化、屋顶绿化、桥梁设施绿化等措施来提高绿化率。

2.2城市平面绿地设计。不同地域的城市绿化应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绿化来彰显城市个性,重视建群种的筛选、引种,以使城市绿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稳定性,提高生态效益,体现城市特色。具体可从广植乔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2.3城市水系统设计策略

水体系统不仅能美化市容,还具有生态调节作用。在滨水区开发中应保护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还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滨水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还可设计河岸绿色通道,打造城市慢速交通系统,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

2.4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广场设计

广场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应针对城市的气候条件,提高广场的舒适性,降低广场的能源消耗,改善广场周围的微气候。在炎热地区的广场,可增强周围建筑界面围合度,以减少广场的夏季太阳辐射。广场设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据具体城市的气候来选定。广场的地面铺装应从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来提高其低反射率、渗水性等相关的物理性能。

四、城市广义通风道设计策略

1建构城市广义通风道

沿城市主要道路、河流、湖泊等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不仅可美化环境,还能有效地将郊区和城市湖泊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改善城市局部气候,真正起到通风道的作用。从城市尺度通风降温的角度看,城市通风道主要起到传输作用(传输新鲜空气)、切割作用(通过绿廊、水廊切割城市热场)和散热作用。所以在城市的绿化通风道上还需要整合市内和近郊的河流、湖泊和森林大型生态资源,使他们成为城市通风道的放大器和中转站,起到通风道枢纽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378.html


上一篇: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探讨
下一篇:浅述极坐标放样准确性检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