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谈如何在城市设计中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解决城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城市品质及特色的营造。文章将分别通过尺度、活力、开放空间、街道多个手段的运用营造出各具特色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关键词:城市空间 ;尺度; 活力; 街道 ; 开放空间

我国自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以现代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注重解决城市的基本功能分区容量和交通等基本问题,并未注重城市空间品质的塑造。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解决城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城市品质及特色的营造。本文通过作者多年城市规划的实际工作,不断总结一些新的规划手段运用到规划项目中, 下文将分别通过尺度、活力、街道、开放空间多个手段的运用营造出各具特色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一、 城市尺度

现在在许多城市建设中为了追求城市更快的扩张速度,更大的尺度,而采取比较粗狂的建设方式,大马路、大街坊、大广场,使整个城市的尺度变得越来越大,但却忽略了人的基本需求及尺度的营造,在大尺度的城市空间中人们更多的需要依靠汽车出行,很难依靠步行来满足出行需求,使得城市交通量不断的增加,从而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交通问题。而小尺度的城市会带给人温馨、舒适的氛围,尺度过大的城市则会带给人冷漠、生疏的感觉。人的心理感受是城市空间尺度划定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我们的规划工作中,我们不断对城市尺度进行新的思考,使城市空间尺度更加回归人性,创造更多适合人步行的安全尺度空间。

案例实践:《 巢湖市滨湖北岸城市设计》

此项目位于巢湖市西部,基地北侧依托凤凰山,南侧紧邻巢湖,背山面水,环境条件优越,在设计中我们针对目前中心区普遍大街坊大马路的现象造成的城市尺度问题,在设计中在城市中心区倡导\"小街坊、小街道与细密路网\"的理念,我们在设计中尝试将中心区控制在100-200米的小街坊,此街坊尺度便于在城市土地开发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土地集约利用,同时小尺度的街坊空间不但尺度宜人便于步行,也能够满足通风日照、安全,使得城市尺度和街道活力回归,邻里感强化。

二、 城市活力

简单的功能分区、大街坊及封闭的管理方式造成了城市生活变得单调而缺乏安全感,街道慢慢成为了汽车作为主要的空间载体。我们经常怀念以前丰富而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希望街道与公共空间进行空间的限定,使之成为市民可以共同享受的场所。

影响城市活力的因素包括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土地的混合使用与活动策划至关重要,城市的功能混合开发可吸引各种人群的使用,同时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可以增强城市活力。

案例实践:《 湘潭市雨湖新城城市设计》

雨湖区是湘潭老城区主要的组成部分,区内用地混合、人口密集、街道生活丰富,是湘潭最具活力的地区,雨湖新区作为雨湖区向外拓展主要的承接地,为了延续老城区充满活力的优势,规划摒弃原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做法,讲究功能混合、兼容并蓄,创造多元化的空间层次,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城市的整体连贯、互动性,同时强调单个地块的竖向功能混合,灵活应对市场的各种需求,做到地块弹性开发、多元混合的活力局面。沿街增加底层商业功能,借以营造生活街道的活力氛围,同时可以结合底层分布服务社区的零售商业,有效地服务周边的社区生活,形成便捷服务的社区走廊。

三、 城市街道

城市品质的高低由城市功能、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城市文化等因素决定。街道空间的建设直接影响功能、空间、景观、文化等城市基本因素,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中分布最广、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它支撑着整个空间结构的构建,是城市空间的骨骼。城市街道空间能最直接反应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打造迷人的\"城市名片\"。

案例实践:《 \"湘水西湖"国际社区城市设计》

在该项目的设计中我们从规划设计理念方法上进行转变和思考,基于追求人性城市、效率城市和城市活力,道路系统的规划应该坚持\"行人第一、公交和自行车优先,车行顺畅\"的原则而非现有的\"车行优先、流量和速度优先\"的规划指导原则。本项目规划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实现了从\"车本\"理念向\"人本\"理念的转变。同时注重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在国际社区规划空间形式上,使用连接性、高密度的方格路网,适宜尺度的城市街坊和街道,高步行性和活力宜居的城市街道空间。同时通过城市空间布局紧凑、土地使用功能混合多样多种设计手法,为居民营造出丰富的街道空间,展现社区特色与活力。

四、 开放空间

要理解开放空间,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独立的开放空间,而是关于开放空间的综合因素,在城市中我们很容易将城市公园当作独立存在的元素,并运用\"每千人拥有的平方数\"的指标来评价它够还是不够,这样的方法固然让规划者有所了解,但它并没有传达任何关于城市公园价值和作用的有用信息.因此经常我们将其独立起来,而不是有机的与城市其它功能相互融合。

案例实践:《含山县滨湖新区城市设计》

含山县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具备优质的山水景观条件,滨湖新区位于含山县南侧,基地内近能亲水,远能观山,作为城市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原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挖掘自然水系、植被的潜力,通过自然植被的延伸,将绿地系统向周边地块延展,融合于地块开发的建设中,形成城市公园、广场、道路绿化、滨湖绿化、生态湿地等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网络.我们将开放空间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指标的控制,而是充分理解运用其对于整个城市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细致场所空间连为一体,形成\"泛公园\"的城市格局.从而为为未来的旅游城市的定位,,提供高品质的空间载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451.html


上一篇: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初探
下一篇:浅析建筑工程外墙渗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