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析钦州学院以一种新的设计概念来解决困难(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5.2 规划结构

5.2.1一池三岛,绿带连城

水系的引入使校园自然地形成了\"一池三岛\"的布局。\"学术岛\"各自成团,形成象牙塔式的学术环境;而带状的\"大学公园\"则联系城市,开放、共享,成为大学和社会联系的纽带(图3右上)。

5.2.2圈层结构,多重中心

方案在校园中塑造了多样化的公共空间,通过步行系统加以联系,形成连续多样的公共活动中心(图3左下)。分散的 \"岛\"通过教学区在中央水景周边连接成环,使各区学科交流和师生互动得以加强,形成复合化的圈层结构。

6.功能分区

校园包含校前区,共享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区,东院和滨江区七大功能模块。

并由\"一池三岛\"的概念整合为不同开放程度的三级功能组团。

6.1第一级——学术岛

学术岛是校园中开放度最弱的功能区,它由一个内向型教学研究组团以及学生宿舍及相关的餐饮、活动、商业及体育设施组成,构成了校园自身职能的基本结构单元,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利形成独立严谨的研学氛围,便于校园管理。不同学术岛通过大学街连接,带动整个校园的活力。各个学术岛的教学研究建筑群和大学公园的开放实验室环绕中心湖布置,实际上构成校园的知识共享环(图3左下),利于校园的资源整合和知识共享。各学术岛既分又合的布局,可有有效实现校园内部的知识共享、师生交流和校园管理之间的共赢。

6.2 第二级——知识共享区

图书馆、外向型实验实训楼和实验室临近共享区布置在大学公园东侧。图书馆于校园中心,与各个学术岛有最近的交通连接;开放实验室临近中心水系,通过沿湖步道和桥梁和学术岛串联成环;又毗邻西侧校园干道,方便直接对外的联系,既与教学研究组团保持紧密联系又便于服务城市,实现校园与城市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对接,发挥大学科技文化发动机的作用。图书馆和开放实验室通过适度的管理向社会开放,构成了校园第二层级的开放区。(图4右下)

6.3 第三级——大学公园

带状的大学公园沿中央大道和滨海大道沿街形布局,形成完全开放的共享区(图 4)。该区设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中心、博物馆等公共建筑,与社会积极共享,可满足城市大型活动的需要。校前区位于大学公东南侧,包含行政楼,学术研究中心,专家服务楼和作为产学研基地的科技大楼,方便对外交流。大学公园公共建筑离散布局,可考虑引入城市公共建筑,与校园共建公营,完全开放。这种布局方式使校园日后的发展思路的变更,建筑功能的替换以及建筑形式的变化成为可能,并始终能保持协调发展的状态。为校园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7. 交通组织

7.1出入口

校园东西两区各设一个主要出入口;次入口位于中央大道沿街,连接共享区;

大学公园沿街边界不设围墙,完全对城市开放。

7.2步行交通

步行系统由大学公园步道、湖滨步行带和串联各学术岛的大学街组成,组成校园的活力带。

7.3车行交通

东西两区主要机动车道各成环路,连接主要入口;水系东侧道路主要服务学术岛之间的车辆交通,西侧主要服务于共享区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大学公园和知识共享区之间设置室外停车场,方便外来车辆停车。

8.分期建设

新校区以\"学术岛\"为结构单元,每个\"岛\"均为亦居亦学的集约化书院群落,这使得校园的成长可以如细胞分裂一样渐次生长最终成型。(图6上)

一期建设首先建成西区南侧的学术岛,基本完成大学公园和校前区,形成完整校园格局;远期建设继续完成西区第二个学术岛建设,并向东发展建设东片区,校园整体风貌至此全部展现出来。(图6下)

学校在建设的任一阶段均均可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内部联接和管理的便利性、以及完善的功能和成熟的校园形态。

9、设计总结

面对校园规划中的理想模式以及在现阶段现实社会环境的冲突,在新的建设项目中,校方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能无法完全实现一致甚至相互背离。如何利用现实条件,使校园规划朝向更完善的模式发展就成了规划师和建筑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本方案中\"一池三岛\"的布局,也正是响应了这个问题。我们希望校园在开放、共享、和社会分享进步的同时可以保持创造一个超脱社会和利益的学术环境。

同时避免高校倒退至以往的封闭模式。这种\"透性\"的设计,也是基于我们对高校目前发展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答案。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584.html


上一篇:鞍山城市用水价格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从城市建筑生态浅谈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